【愛傳媒王鳳奎專欄】幾乎每一個隨國軍來台老兵的老家,都因為受到老兵的國軍身分牽連,而有著悲慘的下場。
開放老兵回鄉探親之後,大部份老兵期盼了40年的歸鄉路,除了濃烈的思鄉思親之情外,許多歸鄉老兵更是滿懷對老家的愧疚之心,愧疚的是因為自己的國軍身分,讓大陸老家親人受到批鬥及迫害,因此回到家鄉後總希望能彌補受害親人。這種「欠債還債」的心理作用,不時與老家親人產生親情矛盾,許多老兵認清了兩岸的分隔40年,不僅是地理距離,也是親情距離,朝思暮想的歸鄉之途,終究換來異鄉客途一場。
在共產黨解放大陸後,開始清算鬥爭有地主身分以及國民黨關係的家庭成員。大陸親人如果無法與來台的老兵劃清界線,基本上都會受到坐監、勞改甚至是處決的迫害。尤其在文革期間,共產黨統治下的老兵親人都非常淒慘,單是有國軍關係這條罪名,就會讓老兵親人遭遇地獄般的虐待。而父親來台前,老家不僅是地主,還擔任國民政府的保長,又加入國民黨軍隊,自然被共產黨批鬥得家破人亡。
文革期間,祖母因飢荒而餓死,父親的妹妹不堪受辱而上吊自殺,大弟代替父親到北大荒勞改,父親的小弟因病身亡,而父親的元配被迫帶著女兒改嫁,最慘的是死去家人被亂葬在不同的地方。
父親第一次回老家就是因此而滿懷愧疚之心,特別是最懷念的祖母。因為祖父早逝,老家一直都是祖母一手持家,而身為老大的父親因國共內戰而必須獨自離家,根本沒有機會孝順祖母,祖母後來又因父親的身分而受害離世。所以父親一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尋找所有親人的葬身之處,最後找到散落在11個地方的親人屍骨,遵循家鄉的古禮,將找尋到的屍骨集中存放,焚香叩拜,立碑追念,讓後人有憑悼之處,也算是對死去的親人有所交代!
父親深信教育是讓窮人翻身的最好方式,所以凡事省吃儉用,但是對孩子的教育絕不吝嗇。1988年回到位於窮鄉僻壤的老家後,發現同村的大部分鄉親還是文盲,沒有接受過教育,村裡的小孩要走路2小時以上才能上小學,因此大部分的家庭都選擇放棄送小孩上學。父親決定出錢在家鄉設立一所小學,估算要花5萬人民幣,這在1989年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錢財。沒想到這件事卻引起老家親人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這5萬元應該給他們,用在改善老家親人的生活才對。
即使所有家人反對,父親依然執意在家鄉設立小學,小學蓋好後,有6間教室,也找到願意到如此偏僻地方教書的老師,大叔閒暇時也充當學校的工友,經常到學校巡視及修繕。經過3年,因為當地政府在離老家不到1小時路程的另一村設立正式的小學,家鄉所有的小孩都被規定要到新小學接受義務教育,父親蓋的學校因而作廢,教室後被當成村裡農作的倉庫使用。
家人反對蓋學校之事,反映出當年許多台灣老兵回鄉後親情矛盾的冰山一角。因為老兵親人常因為老兵的關係受到共產黨的鬥爭與迫害,因而變得家破人亡,老兵存著自己害了親人的愧疚心態,而許多親人在看到老兵「衣錦榮歸」後,也有要老兵補償的「還債」心態,卻不知也不管許多老兵在台灣的境遇其實也是相當辛苦與窮困。於是親人經常寫信向老兵要錢,回鄉的老兵也常被當成財神爺對待。錢被親人要多了、要久了,許多老兵最後看清楚人的本性後,索性就開始與老家保持原先兩岸分隔的那份距離,甚至不願再踏上返鄉之路,或許如此,心理才不會持續被那份愧疚所折磨!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由作者提供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