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共產黨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1】戰爭的印記 自由的代價

民國21年出生於遼寧的卜占才,從小就跟著父母一塊在鄉下務農,家境雖不富裕,但算得上小康,然而這一切,卻因為戰爭全都變了調。 好不容易挺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又爆發,18歲的他某日走在路上突然被共產黨抓兵,在家人不知情的狀況下,就這麼被帶去北韓支援韓戰。沒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他,只能硬著頭皮上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想辦法存活。 「美軍用飛機來炸,炸完了再用汽油彈再燒一遍,確保無人生還,那個現場實在太恐怖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卜占才仍餘悸猶存。然而,在某次激戰中,他又遭到美軍俘虜,隨後被送到戰俘營關押了2年,直到韓戰停火後才獲得釋放。當時,和他一樣的戰俘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回到大陸,另一個就是來臺灣。 「我當時想都沒想就選了臺灣,因為我恨共產黨,我不想再回去了。」 最終,近15000名中國籍戰俘中,有14000多人都選擇來臺,為了宣示反共決心,不少人甚至被迫在身上刺滿反共圖騰及標語,這些是戰爭的印記,更是自由的代價。民國43年1月23日,包含卜占才在內的上萬名戰俘,陸續搭船來臺,上岸時受到英雄式的熱烈歡迎,政府尊稱他們為「反共義士」,但光榮景象下,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委屈與辛酸。 來臺後沒多久,卜占才就被派往金門前線作戰,陸續歷經了八二三、及六一九砲戰,全身傷痕累累,不料,就在臺灣服役滿19年,他卻被迫要提前退伍。「本來服役滿20年就可以拿到終身俸,我們這批反共義士很少吃到退休俸,根本沒有。我服役19年他們就把我趕走了!」 退伍後,為了謀生,卜占才到了紡織廠上班,因而結識了開理髮店的妻子林月桂,兩人相知相惜,攜手共度人生,家的溫暖漸漸填補了卜占才內心的傷痕,也讓他深深感受到自由跟和平的美好。 「人生就要有自由,沒有自由,活著不是很痛苦嗎?」 這輩子,他打了太多的仗,受了無數的苦,但受訪時,卜占才卻認為自己並不可憐,91歲的他,如今在妻子及兒孫的陪伴下,頤養天年,而他也呼籲兩岸不要再有任何戰爭,因為在戰火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受苦難的人民。 完整人物影音,敬請鎖定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 https://reurl.cc/771mQd。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臺官網】 【遷臺臉書】 【遷臺YouTube】 【遷臺LINE@】

王鳳奎》老兵父親歸鄉找回散落11處的親人屍骨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幾乎每一個隨國軍來台老兵的老家,都因為受到老兵的國軍身分牽連,而有著悲慘的下場。 開放老兵回鄉探親之後,大部份老兵期盼了40年的歸鄉路,除了濃烈的思鄉思親之情外,許多歸鄉老兵更是滿懷對老家的愧疚之心,愧疚的是因為自己的國軍身分,讓大陸老家親人受到批鬥及迫害,因此回到家鄉後總希望能彌補受害親人。這種「欠債還債」的心理作用,不時與老家親人產生親情矛盾,許多老兵認清了兩岸的分隔40年,不僅是地理距離,也是親情距離,朝思暮想的歸鄉之途,終究換來異鄉客途一場。 在共產黨解放大陸後,開始清算鬥爭有地主身分以及國民黨關係的家庭成員。大陸親人如果無法與來台的老兵劃清界線,基本上都會受到坐監、勞改甚至是處決的迫害。尤其在文革期間,共產黨統治下的老兵親人都非常淒慘,單是有國軍關係這條罪名,就會讓老兵親人遭遇地獄般的虐待。而父親來台前,老家不僅是地主,還擔任國民政府的保長,又加入國民黨軍隊,自然被共產黨批鬥得家破人亡。 文革期間,祖母因飢荒而餓死,父親的妹妹不堪受辱而上吊自殺,大弟代替父親到北大荒勞改,父親的小弟因病身亡,而父親的元配被迫帶著女兒改嫁,最慘的是死去家人被亂葬在不同的地方。 父親第一次回老家就是因此而滿懷愧疚之心,特別是最懷念的祖母。因為祖父早逝,老家一直都是祖母一手持家,而身為老大的父親因國共內戰而必須獨自離家,根本沒有機會孝順祖母,祖母後來又因父親的身分而受害離世。所以父親一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尋找所有親人的葬身之處,最後找到散落在11個地方的親人屍骨,遵循家鄉的古禮,將找尋到的屍骨集中存放,焚香叩拜,立碑追念,讓後人有憑悼之處,也算是對死去的親人有所交代! 父親深信教育是讓窮人翻身的最好方式,所以凡事省吃儉用,但是對孩子的教育絕不吝嗇。1988年回到位於窮鄉僻壤的老家後,發現同村的大部分鄉親還是文盲,沒有接受過教育,村裡的小孩要走路2小時以上才能上小學,因此大部分的家庭都選擇放棄送小孩上學。父親決定出錢在家鄉設立一所小學,估算要花5萬人民幣,這在1989年這是一筆相當大的錢財。沒想到這件事卻引起老家親人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這5萬元應該給他們,用在改善老家親人的生活才對。 即使所有家人反對,父親依然執意在家鄉設立小學,小學蓋好後,有6間教室,也找到願意到如此偏僻地方教書的老師,大叔閒暇時也充當學校的工友,經常到學校巡視及修繕。經過3年,因為當地政府在離老家不到1小時路程的另一村設立正式的小學,家鄉所有的小孩都被規定要到新小學接受義務教育,父親蓋的學校因而作廢,教室後被當成村裡農作的倉庫使用。 家人反對蓋學校之事,反映出當年許多台灣老兵回鄉後親情矛盾的冰山一角。因為老兵親人常因為老兵的關係受到共產黨的鬥爭與迫害,因而變得家破人亡,老兵存著自己害了親人的愧疚心態,而許多親人在看到老兵「衣錦榮歸」後,也有要老兵補償的「還債」心態,卻不知也不管許多老兵在台灣的境遇其實也是相當辛苦與窮困。於是親人經常寫信向老兵要錢,回鄉的老兵也常被當成財神爺對待。錢被親人要多了、要久了,許多老兵最後看清楚人的本性後,索性就開始與老家保持原先兩岸分隔的那份距離,甚至不願再踏上返鄉之路,或許如此,心理才不會持續被那份愧疚所折磨!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由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