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王鳳奎》老兵父親一生辛勞送我出國留學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對一個遠離家鄉、一無所有、一路跟著部隊到台灣的「老芋仔」而言,在結婚生子後,父親很早就很清楚他兒子以後該如何走;對一個清晨四點半就要外出掃馬路的清道夫而言,他也很早就清楚辛苦勞力所攢的錢是要給他兒子做什麼用的。

但是,對於那些窮困的外省家庭而言,小孩能夠出國留學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父親似乎很早就篤定兒子一定會出國留學,在我高中時就屢屢與我討論留學之事,期望我大學畢業就出國讀書,所以我在大四時,有些同學在準備國內研究所考試,我就專心準備考預官以及GRE。

在上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許多來台的外省人感受到回鄉無望,那種流離失所的情緒加劇,只好寄望孩子能夠讀好書,將來出國留學,一方面光耀門楣,另一方面翻轉未來。

那個年代,「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成為一句流行口號,象徵那個年代的菁英學生如果考上台灣大學,畢業後就註定到美國留學的普遍現象,也代表那個時代讀書人成功的捷徑,就是出國留學。不只是台大,任何公私立大學都一樣。而那個年代在所有的私立大學中,東海大學算是留學風氣鼎盛的大學。例如,我們班除了僑生以外,有60%的同學出國留學,沒有出國留學的同學通常都是受限於家庭或經濟因素。

我非常幸運,不僅考上預官,而且服預官役被分發到總統府的一個電腦中心擔任程式官,每天上下班,不僅可以準備托福,還可以自己申請學校,不用去南陽街補習托福,更不用花錢請留學代辦,一切自己來。

或許是缺乏經驗,再者,我是東海資訊系第一屆,沒有學長姐的前例可循,我申請了7所研究所,只有申請上印第安納大學的電腦科學研究所,而且沒有獎學金。

因為沒有申請到獎學金,就告知父親我打算延遲出國留學,想先工作幾年,自己存錢後再去留學。不料被父親臭駡一頓,他堅持要我服役後馬上出國,因為他已經幫我預備好第一年的「父母獎學金」,但是以後就要靠自己了。

在我高一時,父親花盡所有積蓄買了一間台北市精華住宅區的公寓房子後,這筆留學費用是父母繼續辛苦以勞力換取的血汗積蓄,對我而言,出國留學有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

在那個還在戒嚴的時代,出國留學得先參加政府在當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研習營,要拿到研習的結業證書才能憑證出國。在那個年代,孩子出國留學是一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大事,孩子出國留學的那一天,幾乎都是全家老老少少到機場送行。

那個年代的送機者,是直接可以到登機門送行的,大部份的人看過的飛機都是在天上飛的,從來沒有到過機場看到停在機坪的飛機;到了登機門,還要為留學生掛上花圈,生離死別似地來個十八相送。我出國留學那一天,全家包含外婆及父親的結拜兄弟都來機場送行(見照片),特別是母親及外婆還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告誡:在美國要好好照顧自己,千萬不能娶「阿兜仔」,以後更不能生出「香蕉或是斑馬的孩子」。

感激父母的遠見以及辛勞,他們的一切努力及辛苦工作,就是要讓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送兒子出國留學是他們人生最大的願望與榮耀。受到父母的影響,我對自己的一對兒女也從小就鼓勵他們出國留學,而我也會盡最大力量去支持他們,就像他們阿公阿媽當年支持他們爸爸一樣!所以當女兒決定要到美國留學讀高中,即使心中非常不捨,也絕對全力支持。兒子現在台灣讀大學,已下決定追隨我的腳步,出國讀研究所。

現在到美國讀書,如果沒有申請到獎學金,學費加生活費一年一個人至少要準備200萬元,所以我必須更加努力工作賺錢,否則一個台灣教授的死薪水,絕不可能負擔兩個小孩去美國讀書!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由作者提供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