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當你迷上經濟學

    毫無疑問經濟學是當代顯學,而身為一個本科經濟學系、卻在畢業後才成為經濟學愛好者的我,近年對經濟學感到戒慎恐懼,而我也偶爾抒發這類恐懼,因為我在生活中看見與感覺到它的殘缺。

    經濟學愛好者常見有五種殘缺:
1. 學問信仰化的單一視角。
2. 遺忘或不理解自己無法掌握到多數的侷限條件。
3. 迷於解釋而忽於行動,因忽於行動而迷於解釋。
4. 因邏輯自洽而忽視現實,因忽視現實而進一步強化邏輯自洽。
5. 遺忘或無法理解非效益最大化的選擇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影響與美好的意外產出。
    也許這源於三點原因:
1. 經濟學的邏輯強大。
2. 經濟學的累積紮實。
3. 經濟學的解釋力強。
    這三點優勢造成殊途同歸地走上行銷上最有名的比喻: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的問題。也因此,我們會看到五種常見的行為表現:
1. 他們週而復始地在說同樣的道理。
2. 他們週而復始的在說類似的事情。
3. 世界沒有因他們的論述而改變。
4. 他們甚至沒有因爲經濟學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困局。
5. 他們顯得無味或無趣卻沾沾自喜。
    無數經濟學在前人的鋪墊下向前邁進,提供越來越多的洞察、解釋與準則,這是經濟學的貢獻,然而,其副作用是一些人隨著接觸經濟學後的時間日增,表現出越來越缺乏同理心、脫離現實、不近人情的詭譎。
    而更強烈的經驗是:我的嚴謹分析與推論因上位知情者的一個事實而像個笑話。因此,三點建議:
1. 在知識與邏輯的基礎上信任自己的正確,也保留有其他正確的可能,不論你信仰的是凱恩斯、馬克思、米塞斯、弗里德曼、海耶克或康納曼皆然。
2. 在知識與生活的印證下,理解自己不能掌握的比能掌握得多。
3. 在知識與理性的前提下,認知人、人群與集合體之間存在著因文化與科技而不斷在改變的侷限條件。
    最後特別標註三個前提:
1. 以上不等於所有的經濟學家或經濟學愛好者皆如此。
2. 以上不等於這樣的人生選擇是錯誤的。
3. 以上不等於他們不快樂。
    坦率說,我是個會把經濟學書籍當日常閒書閱讀的無聊男子,也是會把經濟學基礎邏輯納入新進員工與平時教育訓練必要元素的無良慣老闆(?),故,以上僅是我處境矛盾中對於學界、友人、非學界友人與自己的觀察與體會,非針對特定人。
    夜裡的反思,於此紀錄。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