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潘小雪強勢回歸筆壇!

  回歸畫家創作、書寫台灣當代史⋯

  放心不下,還是缺空間、缺經費的老生常譚

  台北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即將於今年底交下棒子,目前除了把策劃中展覽,繼續推上路外,也協助台北市文化局,物色接棒人選。期待回歸畫家創作、書寫台灣當代史的潘小曹,對投注3年心力,作別前最放心不下的,還是MOCA缺空間、缺經費的老生常譚。

  古蹟建築,轉型為當代藝術展覧館,該館因為缺乏空間,2001年開館迄今已滿18年,完全沒有收藏,雖然經手過多檔學術含量超標、擲地有聲的好展覽,網路點閲率也高,受到藝術圈,特別是年輕族群,極高評價,但因為該藝術館一直不以收藏為定位,悠悠18年之後,完全沒有累積到收藏品,每一檔展覽作完之後,好像有著「船過水無痕」惆悵感。潘小雪難掩慨嘆之情。

  由於潘小雪是從花蓮東華大學借調來台北任職,目前還擔任該校藝術與設計系專任教授。這2年多以來,花蓮、台北,兩地奔波,簡直是超人行為。對於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MOCA來說,人員編制,才29人,要撐起整個藝術館的運作,工作壓力不能說不大。然而「甘願做、歡喜受」,近3年來,潘小雪東來北往,含辛茹苦,但完全沒有怨言。突然傳出不續新任期的傳聞,令人感到錯愕。

8月29日上午,我們在長安東路上巧遇,好久沒見面的兩個人,相約中午共進台菜餐,開釋傳聞,彷彿也為即將到來的離情,預作暖身。

  「其實,我還滿喜歡MOCA的工作,看著一個個展覧,從無到有,到被觀賞品評,甚至被討論被紀錄,而網路世代,熱情回應,滿令人感動的。」「做一任?還是二任?我思考過。當然,如果多一任,跳過摸索期,可以落實更多理想與夢想⋯。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台灣人才濟濟,讓出職位,可以給更多同樣富理想與夢想的人機會⋯!」

  一向把熱情寫在臉上的潘小雪,率直解釋主動提卸任的心路歷程。1953年出生的潘小雪,屆滿65歳,今年秋天,即將從教職退休,沒有教職責任與壓力的日子,對她來說,還有新的角色要扮演,一是弄墨舞彩,回歸創作嗜好,二為台灣當代美術史的撰寫,全力以赴。擔任教授、所長與藝術館長的行政職久了,大家似乎忘記潘小雪是畫家,也是藝術史家。

  其實,潘小雪是不折不扣的美術人。她是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喜歡創作,一直有作畫的習慣,也舉辦過個展,成果卓著。然而好學本性,她沒有以畫畫為滿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她像八腳章魚。師大畢業後,她繼續念師大藝術研究所,並取得碩士,然後在輔仁大學又念哲學美學博士學位。接著,遠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Louvain -la-Neuve),在現象學、美學中心作過研究。學成回台後,曾任教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也曾是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在接任MOCA期間,同時擔任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專任教授。

  這2年多來,花蓮、台北通勤的日子,她的時間被切割得很瑣碎,創作被壓縮,為文論述的機會,也變得斷斷續續,支離破碎。在比利時留學時,主修現象學,又在美學中心作過研究,潘小雪一直以該段訓練歷程,觀察台灣當代藝術,也深深為解嚴前後,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風起雲湧,興趣盎然。

  尤其潘小雪研究領域,除了美學、藝術理論外,原住民藝術、公共藝術⋯等,都是她的博學多聞,視角關注的所在。2000年起,她曾致力於原民當代藝術,以及國際交流,創立英三角國際藝術家創作營,策劃國際花蓮石雕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等⋯,在在令人對她的多元才華,與接地氣性格,印象深刻。既然今秋可以卸下教職,少了留守校園的責任,因此她思忖著,如果不要再續任MOCA館長,意味著可以省下更多火車通勤來台北的時間,全心投入創作與書寫,可以好好圓她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潘小雪是2016年接任MOCA館長的。MOCA歷經當代館從公辦民營,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目前一年文化局只給4700萬元預算,根本入不敷出。所以身為MOCA館長,不只要規劃展覽外,拮据的預算下,必須自籌經費。目前靠賣門票、賣衍生性產品,作為收入來源,再不足,就得借重民間募款。值得欣慰的是,這麼辛苦的生活條件,但MOCA給非界極正向印象。據了解,近年MOCA一年的總參觀人次,約在23萬多人,對於規模狹小的當代館來說,平均每天有6、7百人次,誠屬不易,這樣的人次,對於環境的乘載與參觀品質都能維持。

  但是目前門票只收新台幣50元,明顯偏低,潘小雪曾多次向台北市文化局建議,希望略為調高門票,增加收入。但調價案一直胎死腹中,因為文化局存有許多政治考量,擔心市議員的質詢,也擔心漲門票後的民眾反彈,加上,台灣選舉頻仍,選票考量下,根本不敢輕易提漲價。其實,花錢看展覽,是理所當然的,好的策劃、好的展覽,伴隨較高的門票,也是合理。但是政治與選舉的過多考量,讓潘小雪有志難伸,辛苦在肺腑。

  其次,MOCA的古蹟空間,嚴重受限,而與MOCA相連的建成國中,近年招生人數大減,許多教室閒置著。潘小雪仿照台北市立美術館周邊「台北當代藝術園區」的擴建規畫,積極與建成國中協調館舍的整併。其中規劃會以藝術教育學程為主要的合作方式,因為「美術館的教育是現場性的,與一般系統中端看老師的教學是不同的,MOCA提供展覽的現場,甚至請藝術家到校分享、上課,希望能和教育單位發展出美術館式的藝術教育,而不是教育系統的美術教育。

  潘小雪一面找建成中學廣結善緣,爭取學校的首肯,讓閒置空間為MOCA所專用或共用,另一面向文化局請求協調與成全,但還是碰壁連連。極端保守的校方,寧可荒廢,也不願改變現狀。而文化局沒有發揮公權力,介入處理的意願,任其拖延。目前當代館的臉書粉絲頁接近百萬人,網站的點閱率也直逼千萬人點擊,歸功於MOCA團隊中年輕網路小編的用心經營,他們抓得住與年輕人的好惡。近期,MOCA展覽議題、話題與互動性,深得35-40歲之間年輕族群的認同,令潘小雪至感雀悅,MOCA是個非常具潛力的美學與教育平台,值得擴大空間與影響力。

  首都所在的台北市,一直為展覽空間的不足,感到困擾,不但國際重要展覽進不來,本地藝術家因為「僧多粥少」,一地難求,而迭有抱怨。

卸下MOCA館長在即,潘小雪已為文化局開出參考名單,等主管部門定奪,也許透過公開甄選,接手人選,不是問題,但是,MOCA缺空間、短經費的致命問題,是她卸任前的最大牽掛與遺憾⋯。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