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瑞雄專欄】AI在科技樂觀與災難之間尋找平衡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代人類文明的技術發展史上,人工智慧(AI)無疑非常重要,它改變了我們看待資訊、管理知識、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太空任務到日常生活,AI的潛能令人振奮。但當一種技術的發展速度超越社會制度、倫理與風險掌控,它也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生存的重大威脅。AI發展正處於這樣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是人類探索與效率提升的引擎;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潛藏災難的種子。

以一個實例來說,一個跨國科學組織負責管理數百萬筆來自外太空的資料,在維繫資訊基礎設施、保障資安與推動創新應用上,採取了極其嚴謹的態度。他們在導入AI時強調「人類在其中」的原則,即便AI已能協助導航、分析影像、進行任務決策,最終仍保留人類最終審核的角色。這種穩健的態度,展現了AI治理的模範價值,科技可以前進,但風險控管不能後退。

但樂觀的應用並不能掩蓋AI潛在的風險性,在現實世界中,已有不少關於AI失控的案例浮現,例如聊天機器人若被用戶以極端情境誘導,有可能出現錯誤判斷甚至引導傷害行為。或者AI模型被用於政府自動化決策系統時,一旦資料有誤或演算法偏誤,可能造成大規模不當行為,影響民生甚至導致自殺與社會動盪。

自我操作的AI:效率奇蹟還是失控開端?

其中最讓人憂心的,是AI代理人的崛起。這類模型不再只是被動回答問題,而能主動執行任務,包括自動搜尋、下決策、修改資料、寄送指令。這些「自我操作的AI」一旦被整合進稅務、保險、醫療、甚至軍事系統,若缺乏監控機制與誤差容忍機制,將可能導致錯誤擴散而無法即時制止。相比於早期火車或飛機災難的偶發性,AI代理人的風險是一種系統性、隱形且潛伏的危機。

進一步地,AI還可能擴大生物風險。過去生化武器之所以未普及,部分原因是相關知識門檻與技術複雜性極高。但AI語言模型若能提供有效的病毒合成建議與錯誤排除協助,等同將高度專業的知識民主化,卻也無意間降低了「惡意行動」的門檻。在現今缺乏明確規範的情況下,開源模型與合成生物實驗的廣泛可取得性,使得未受監管的病毒合成實驗變得可行,這並非科幻,而是我們社會科技現實的一面。

這些風險之所以令人不安,不是因為AI本身具惡意,而是因為制度性疏漏與人類過度信任所導致的潛在誤用。在尚未建立起完整監管與倫理框架的現在,AI已快速走入金融、教育、國防與醫療等核心領域,而這些領域一旦出現錯誤,將牽動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系統性連鎖反應。

AI風險管理不該只是技術性的反應,更應是整體治理架構的反思。這包括了教育體系是否培養出足夠的科技倫理素養、政府是否設立透明且有力的AI審查機制、產業是否自律而非僅為市場競爭推進產品速度,以及國際間是否能就AI使用標準達成一致共識。

AI並非天使也不是惡魔,它只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制度、價值與抉擇的結果。面對AI這股不可逆的浪潮,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用AI」,而是「我們如何善用AI」。若我們仍以功利主義思維引導科技政策,只看效率與利潤,不顧社會成本與倫理後果,那麼AI真正的大災難,或許不是「會不會來」,而是「什麼時候來」。

我們正處於一個科技加速、風險潛伏的時代。AI技術的發展既可能是人類邁向宇宙文明的助力,也可能是文明自身毀滅的引信。如何在創新與監管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人類與機器之間重新定義責任與主導權,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嚴肅且急迫的課題。未來的方向,從來都不只是技術決定,更取決於人類的智慧、制度的韌性與道德的勇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