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格爾尼卡Guernica》成為傳世的愛國巨作,創作地點就在巴黎,行腳巴黎文化舊區,找到了當年他嘔心瀝血的創作地點。
雖然82年的時間過去,國際情勢的分合巨變,但行腳該處,彷彿感受到熱血沸騰的藝術家,振筆疾書那份豪情。
法國卡邁勒・門努爾(Kamel Mennour)畫廊老闆卡邁勒・門努爾,4日下午,領著我們參觀畫廊,當路過該地點,慎重其事地停下腳步,向我作了介紹。他對藝術家回應時代,仗義執言,展現藝術話語權的陳年往事,始終有一份驕傲感。
面對已經是商業林立、車馬水龍的現場,緬懷大師當年的高瞻遠矚,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卡索,當時定居巴黎。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卡索強烈的憤怒。
因為畢卡索一想到德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義憤填膺了起來,帶著滿腔悲憤交集情緒,他動手繪製該幅壁畫,展開藝術家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仔細品覧該幅展現愛國情操的《格爾尼卡》巨作,裡面雖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像。
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
他曾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
又說,「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如眾所皆知,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卡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
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作,是畢卡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製,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該幅作品超過了一般藝術創作者所強調的偶然事件,不折不扣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當後人逼視著該作品,直覺是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斯人已往,典型在夙昔啊!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