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個原因,可是我們國家的大學入學制度一改再改,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實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要進入大學,有兩種管道,一個是經過甄試管道,一個是經過叫做指定考試的管道。甄試也要考試,這種考試叫做學測,絕大部分只考高一和高二的內容。指定考試簡稱指考,考得比較難,因為它還包含了高三的內容。奇怪的是,甄試失敗的同學要去考指考,也就是說,厲害的學生考容易的,不厲害的學生考難的,實在費解也。
甄試完了以後會有一個成績,每一科最高15級分,但是考生只能填六個志願。對於很多考生來講,這是相當難的事,因為他如果選的都是自己想進的科系,這些科系都是熱門的,因此被選上的機會就會小。除非你考得好的不得了,每科都是滿級分,那當然儘管填自己喜歡的科系。絕大多數的學生考得很平凡,但也不是最差的,這時他就要選一些所謂的備胎,那就是他並不喜歡去唸的科系,但這種科系比較容易被錄取。我們可以想見青年學子和他的家長如何地傷腦筋。
的確,有很多的孩子因為填志願的策略不對而全軍覆沒,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大家不要以為大學端沒有問題,他們也有問題。很多系主任發現,如果他們選的都是考得最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並不是要進這個系的,他們僅僅是將這個系作為備胎而已。因此很多的大學堅持學生一定要來面試,面試的時候,那些教授們並不是要看這位學生的競爭力,而是要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心要來念這個系。如果發現某一位考生家住得很遠,但是考的分數很高,極有可能被更好的大學科系錄取,這些教授就認為這位學生不可取。
這叫做高分落榜。這真是所謂爾虞我詐也。
提到面試,這就更有趣了。很多大學不用面試,完全看備審資料。這種情況也引起家長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不知道那些教授如何根據備審資料做判斷的。我也好奇,因此我問了好多教授,發現這些教授雖然看了備審資料,都不能根據備審資料而給某一考生打高分,當然也不敢打低分。也就是說,這個系最後仍然根據學測的結果決定錄取與否的。所以考生花了很多時間準備備審資料,是不是在浪費人力和物力?
也有系仍然堅持學生要來面試,他們的面試是反過來做的,由系主任用盡方法宣傳這個系有多好,其目的不是在篩選學生,而是希望學生來念這個系。考生和家長絕對不會在這種情況之下表示對這個系的懷疑,一定會用盡方法表示對這個系的欣賞。
我們國家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入學方法一改再改。以今年為例,任何一所大學在決定學生能否參加第二階段甄試的時候,只能根據四科考試成績。這引起尖端學校的大塞車,因為同分的人實在太多。有一所明星大學的電機系,只收40個學生,可是有500人可以參加第二階段甄試,最後放榜,備取392人。試問,這392人的家長會不會有一個疑問,究竟為什麼不能正取?
有大學的電機系選學生的時候,只根據學生數學和自然科的考試成績,而不算英文的成績。這又是很奇怪的事,因為好的大學,如果學生的英文不好,是不能念這所大學的電機系。
如果是聯招,只要一次報名費,現在要繳交六個報名費。每個報名費起碼一千元,六個就是六千元。萬一六個都要面試,可以想見的是,家長要付出多少車馬費。從高雄到台北的高鐵是1415元,來回一個人就要將近三千元。如果家長陪同,要用掉六千元。即使搭火車,也要很多錢。還需要住宿費用。對弱勢的孩子,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備審資料更加對弱勢孩子不利,有些弱勢孩子的家庭有極大問題,為什麼想讀大學,一定要告訴教授他的家世?反過來說,如果爸爸是外交部長,而你又是要考外交系,你一定會很喜歡這種甄試的辦法,而且也不怕面試的刁難,反正對外交已經知道很多了。
甄試的名額越來越多,指考的名額只剩25%,教育部居然准許這種事發生,實在令人不解。因為指考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很有利的,甄試應該是特殊選才,特殊的考生應該是少數,現在甄試的名額高達75%,如何解釋呢?
很多學者反對聯招,強調甄試的好處,他們的說法是甄試可以適才適所,學生可以選他要進的科系。其實正好相反,因為甄試時只能填六個志願,一般的考生被迫一定要填很多所謂的備胎,他們最後的下場也是進了那些他們不喜歡的科系。大學休學和退學的比率越來越大,甄試真的對我們國家好嗎?
我們國家的確有一批教授是非常有理想的,他們下定決心要將大學入學制度和美國差不多,因為美國是採取申請入學制度的。問題是,他們似乎空有理想,而不知民間疾苦,他們完全不知道很多偏鄉學校的真相。
以後的高中教育會強調選修,要參加甄試,備審資料叫做P(Portfolio),這就是所謂學習歷程檔案。這個檔案裡會記錄學生選修什麼課,做了什麼研究。這聽起來都是很好的,可是希望台北的那些大教授到偏鄉高中看看,他們能找到老師教寫程式嗎?他們能夠開設很多選修課嗎?如果一個城市有大學,選修課就會琳瑯滿目,從AI到奈米,都可以有人教。這種做法對偏鄉的弱勢學生是極為不利的。
偏鄉的孩子做研究的機會是很少的,可是如果一個中學生的爸爸會寫程式,他當然也就可以寫一些很有趣的程式。如果他的爸爸是生物方面的教授,他也就可以做一些實驗。似乎想出這些花樣的教授們,不知道這種作法對強勢學生是極有利的,而對弱勢學生是極不有利的。
可是對城市裡的高中生就真的有利嗎?不要忘了,對任何一個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在國英數上下功夫,因為將來的社會千變萬化,你在高中將這些基礎學問學好,將來就可以應付各種的變化。你如果在高中學了很多花拳繡腿,不要忘記,這些花拳繡腿可能被淘汰得一乾二淨,而且因為你選修了太多的課,基礎反而薄弱了,最後你的競爭力就會減少了。
我很訝異政府為什麼不要學生在基礎學問上學得更好,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假如國家要發展通訊,工程師的數學一定要非常好的。如果我們國家要發展半導體工業,工程師的化學一定要非常好的,如果我們要有好的機械工業,工程師的物理也絕對要非常好的,如果我們希望國家有好的外交官,這些人起碼要英文相當之好。如果我們希望國民有很好的普通常識,學生絕對要在國文上有相當深厚的素養。政府官員難道都不知道嗎?
現在政府強調選修,勢必減少必修,很多教授在擔心這件事,可是好像一點用都沒有。大家只有嘆氣的份。
我希望熱衷於教改的教授們回答三個問題:
1.學生的程度因為教改而提高了嗎?
2.學生的壓力因為教改而減輕了嗎?
3.學校因為教改而能找到更好的學生嗎?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