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歐洲面對中國的難題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面對中國的強大其實是歐洲內在渺小的投影,日益衰退的經濟不復往日的自豪,外在受到威脅時,會不自覺地用扭曲的視角看待對手中國。 歐洲越來越像個漂亮的博物館,中國恰似農婦劉姥姥帶著自家地裡種的胡蘿蔔和土豆逛進貴族賈府的大觀園,為他們帶來新鮮、生氣與生命力。 到底王熙鳳富有還是劉姥姥? (賈府被抄家之後,救了王熙鳳女兒的是劉姥姥)

現階段,歐盟除了積極展開與美國談判貿易協定之外,也展開與中國的經貿談判,同時又稱中國是歐盟的全方位對手,又愛又怕的心態顯露無遺。歐盟認為,中國政府支持的企業在搞不公平競爭,在歐盟反制這種行為的努力中,確保公共採購中的平等準入和互惠成了最新的戰線。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歐洲各國政府,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擔心這些中國企業正在搶走自己的午餐。

52年前法國記者寫過一本書《美國的挑戰》,他在書中警告:歐洲工業即將被通用和福特汽車等美國大公司擊垮,除非歐洲能夠創建規模更大的企業,否則將變成美國的科技附庸。 如今,歐爭正面臨「中國的挑戰」,人們擔心中國大企業在政府支持下有能力做出更大手筆地支出,最終將超越歐洲。

華為進入歐洲高科技領域,英國、德國和法國總是在「排除」和「不排除」之間反反覆覆,說實在企業通常不會那麼在意這些事情,他們(電信營運商)願意與華為合作,因為華為的產品便宜而且好,都是政府和情報局穿小鞋。新創企業(任何一個國家)通常願意出售技術,因為本來創新就是希望有人買單以及有市場,技術缺乏商轉應用是無用的。 但是現在德國和法國的政府也在限制中國企業購買他們的企業。 對外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進入審查後,歐盟開始關注一個棘手的問題:應不應該阻止外國企業競標公共合同,如果相關國家的市場不對歐盟企業開放。

現也有人指出:歐洲國家應避免採取加大政府干預和削弱競爭的政策,這類政策可能破壞經濟,卻不能阻止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歐盟採用了一些強硬的新詞,關鍵詞語包括「堅決的」、「強有力」但與中國交鋒的手段卻遲鈍、脆弱,還面臨內部分歧,中國對其成員國的影響增大。與以前的「天真」形成了鮮明對比,天真意指歐洲認為自己的優勢還在。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是由於歐盟注意到中國正在與歐洲國家進行廣泛接觸,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BRI),並且感覺過去被中國矇混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