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2008年全球發生金融危機時,中國未受波及得力於金融市場沒有對外開放,才免於被國際金融資本將企業掏空,影響到企業的經營與生存。 當時中國政府展開擴大內需,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鐵的四橫四縱就是從那時開始興建的。
中國在去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中國將在尊重農民安居需求和農房建設實際的基礎上,通過試點,建設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範農房,以此來推動中國農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的改善。 到2035年中國農村將達到農房建設普遍有管理,農民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普遍,農民基本住上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農房,這正好符合十九大的目標。
當今中國鄉村的空心化、貧窮化和邊緣化,恰恰為中國下一步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發展的潛力。 中國的鄉村現代化,為什麼能扛起再造下一個中國現代化的重任? 鄉村現代化,為什麼能成為今後中國走向發達國家的最大基石和底牌?
長期以來中國城鄉給人印象「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意味著什麽? 農村的房地產和整體風貌,正在成為下一步發展和改革的目標。 此大幕的拉開,為未來中國經濟和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巨大的能量。
這次中國第二波房地產(農村房市),至少能為未來提供超過200兆的天量市場,這是不可忽略的歷史機遇,也是不受制於人的最大底牌(意指美中貿易戰)。未來15年裡,中國農村共需要改造新建313億平方米的農村住房,可直接帶來62.6兆元的民間投入。
除此之外,房地產的發展,還將對其他產業(從鋼鐵建材,家庭裝潢到電氣設備,交通物流和商業服務等等)帶來高強度的拉動。 農村現代化,除了農民住房改造新建外,還需要有其他生活、經營和商業用房的改造擴建,以及新興產業和城市轉移而來的各種其他產業工業用房。中國鄉村現代化在村鎮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水電器等市政公用建設、環境綠化及污水處理等環保方面,也有巨大發展空間。
城鄉一體化可能帶來的城鄉融合型新興事業的發展,其次是移動互聯網訊息時代大背景下城市產業的「上山下鄉」,以及傳統城市產業的向鄉村轉移,營商成本(如住房、產業用地和建房以及勞動力價格等)的大幅下降,訊息時代遠程辦公生產的便利(如互聯網+鄉村振興所帶來的鄉村電商平台、遠程控制智慧產業和智慧化植物工廠。
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創業、工作和生活的鄉村回歸等),以及數以億計的鄉村勞動力和消費人口的增加,都將使這方面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突飛猛進的跳躍改變。
這對中國目前渴求發展創新來重新激活遲緩的經濟增長,對抗中美貿易戰等所可能帶來的「貿易衰退負能量」,也是不受制於人的最大底牌,為政府的高效創新,無疑是開啟了「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