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復甸/㸆豆腐 各式豆腐!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也有近代學者主張始於五代。姑不論其起使的時間,今日,各國吃豆腐已成風尚。非但是重要的菜餚,甚至還可作成冰淇淋,是養生的重要食材。

    豆腐的作法無甚稀奇,將乾黃豆泡水浸脹後磨細,濾去渣滓,成為豆漿。豆漿凝結後除去水分,便成豆腐。保留水分略多是嫩豆腐;若壓除較多水分便成老豆腐或是豆腐乾。傳統均以石膏或是鹵水凝結,近年有用海藻膠凝成的。以傳統的豆腐滾煮後,生成蜂窩小孔;新作法的豆腐則再滾也無孔洞。超市賣的盒裝豆腐大概都是用海藻膠凝成的嫩豆腐,盒裝豆腐偶見標明板豆腐的,是用石膏做的。

    石膏或鹵水多少有些極細微的苦澀,雖是細微,在食家口中終是缺憾。因此,許多豆腐作法都與去除石膏或鹵水味有關。凍豆腐或是油豆腐都要煮過濾去水分數次方用。但是一般的豆腐要保留其清嫩又要去其苦澀,就要大費手腳了。

    木柵市場有一位粗壯幹練的婦人賣雜貨兼賣豆腐。由其男人負責生產,妻女負責販售。鄰里都親切叫這位婦人豆腐西施。所做傳統豆腐極為細緻,搭售豆漿又濃又香,十塊錢兩大袋,價廉物美。近年,好像夫婦體力不如從前,品質也差了。

【東陽㸆豆腐】

    東陽㸆豆腐,浙江東陽的傳統菜餚。「㸆」,是中國南方的用文火久煮的一種烹煮方式,譬如滬菜中有㸆白菜。據《東陽風俗志》記載,㸆豆腐最先用於祭祀典禮。而祭祀必用㸆豆腐,是取其「靠」音,等到祭祀完畢,便將其饋贈鄰里,以示過日子要相互關心、互相依靠。

    東陽豆腐是用鹽滷點化的,滋味尤勝於台灣。貼於敷油的鍋邊,兩面「㸆」黄鏟起,即是㸆豆腐。㸆豆腐現在還有專賣店與爊麵一齊賣,是典型的平民美食。㸆豆腐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肉末辣椒等加水滾煮,迨湯汁收乾起鍋,就是一道好菜。我們家中還常用自家晾乾鹽醃的小白菜與㸆豆腐一齊煮,那又是一道可以讓人吞掉舌頭的好菜。

    老饕蘇東坡創制出一道東坡豆腐。其實就是前言㸆豆腐的變化。據宋代林洪所作《山家清供》,東坡豆腐是先用葱油煎好,用酒研小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一同烹煮。或是葱油煎好,再用黃酒一起煨煮。只可惜台灣不產榧子,也不清楚林洪所說醬料何指,無法試作。 

    榧子就是香榧,是一種紅豆杉科植物的種子,其果實外有堅硬的種皮,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兩頭尖,呈橢圓形,成熟後果壳為黄褐色或紫褐色,種實為黄白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種香氣,很能诱人食慾。盛產於東陽諸暨一帶。是很受歡迎的零嘴。《本草衍義》:榧實,大如橄欖,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漸甘美。過多則滑腸。

    至於寫《山家清供》的林洪,字龍發,號可山。福建泉州人。宋紹興年間進士。林逋七世孫。林逋就是喪妻後不再娶,終身梅妻鶴子的林和靖。

【畏公豆腐】

    譚延闓(1880-1930),幼名寶璐,字祖厂,或作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長於書法。先生講究飲食,譚廚幾成湘菜之代表。彭長貴為譚廚傳人,於台北先後開有華湘、華新等名店,稱道一時。後遷居美西,近年回台開設彭園湘菜館,由其子彭次文主持。譚廚食譜中有畏公豆腐或稱祖厂豆腐,即是將豆腐壓碎用水幾度漂洗,用篾屜粗布濾出,重新擠壓後上籠透蒸成形。其後切條塊,再用雞湯燴煮,湯汁收乾即可上桌。亦有用成形後之豆腐,再作各種豆腐為主之菜餚,可有不同變化。

【大千豆腐盒】

    張大千(1899年-1983),早年以張爰名,別署大千居士、大千父、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詩、書、畫均精絕與溥心畬齊名,並稱「南張北溥」。大千亦精飲食。對豆腐亦有一名菜,隨手拈來無以名,姑稱之豆腐盒。豆腐壓碎漂洗濾出與祖厂同。惟將豆腐置於小碗鋪底,中置絞肉蝦泥,其上再合以豆腐,蒸透即可。

【彭家豆腐】

    彭長貴為當今第一湘廚已見前述,其公子次文為余初中學弟。每到彭園必定可有出奇不意的好菜。可是其中彭家豆腐卻是我的最愛之一。據次文告知,餐館經營極其辛苦,常到客人散盡才能顧到自己用餐。彭家豆腐就是大廚自己對付的吃食。做法簡單,卻是滋味無窮。彭家豆腐首先將板豆腐切塊,略為油煎,藉除豆腥並可成形不破。而後熱油略炒肉絲,爆入豆豉、辣椒段與豆腐塊,略加水燜煮入味,加入青蒜,收乾湯汁即成。美味既不在材料高貴,也不在手續繁複,但是必須鍋氣還在,溫度一退,味道就差了。

【豆腐炒蛋】

    早年公務員生活清苦,居家菜餚實在是非常簡單。我外婆為了要對付一大群孫輩的嘴巴,每為盤中飧絞盡腦汁。餐桌上偶見加菜的美食,是一道豆腐炒蛋。當時雞蛋已經算是公務員生活中的奢侈品,炒個雞蛋那是不得了的事。可是人口繁多,那不知要多少個蛋才夠。外婆的絕招,就是弄兩塊嫩豆腐和在蛋汁中,炒出來時再加點蔥花、胡椒粉,光是黃白綠的顏色就夠誘人。滾燙鮮嫩,是記憶中幼年的美食。

    講到豆腐,這道上不了檯面的私家菜還是要附加一筆,聊作對外婆的一絲懷念。

 

圖片取自Anna Frodesiak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