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趙春翔為什麼重要?! 藝術界不需要排名

 「遠方的行星-趙春翔藝術展」即將於下(4)月12日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舉行,導覽義工講習,於4日上午,正式開鑼。感謝策展人王嘉驥老師親自解說,館長李梅齡也全力衝刺,大家共同跨出「有備而展」的第一步。

 有幸以資深趙迷身份,我也到現場作補充說明,題目就是「為什麼趙春翔重要?」,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親近趙春翔的藝術世界。

 讓導覽義工角色重要,可以扮演母雞帶小雞的工作,希望透過這個展覧,在導覽義工解說下,帶進更多「趙迷」!

 以下是我的講稿,題目:「為什麼趙春翔重要?」

一、顛沛流離大時代的見證者

 從中原豫州的河南,到長三角南翼的淅江杭州念書,又因國共內戰,以文化菁英的身分,被國民政府臨時專機,從廣州接運來台,從此浪跡天涯。

 闊別神州,一去41年,再度登陸時,已經是體病交加,風燭殘年了。 在台灣擔任短暫教職,又因舊識于斌樞機主教推薦,赴西班牙留學,西班牙馬德里與巴塞隆納學習一段時間後,繞道法國巴黎,最後落腳美國紐約,長住32年。直到垂暮之年,抱著病體,載運可以帶走的全數畫作,希望落葉歸根,從紐約,迢迢千里,返回亞洲香港,再進中國四川成都 。

 然而,長年在外的生活隔閡,水土不服,加上病情惡化,再由髮妻,飛赴中國大陸,輾轉由成都、香港,返回台灣,在苗栗小鎮,終老病逝。

 出生在20世紀初的中國人,註定要與烽火連天的歲月交烽。從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接著軍閥割據,國事如麻。1912-1916年,袁世凱專權。從1913年二次革命,1916年護國運動。1917年到20年,段祺瑞專權,1917府院之爭,同年6月,張勳復辟,所謂討逆戰爭。接著,護法運動。1917-1927年,軍閥混戰,南北分裂,接著又因為中央政府內部不合,府院之爭之外,中央政治越來越混亂,有如走馬燈,軍人力量失控,地方勢力更加膨脹⋯⋯。

 反觀民初外交,所謂弱國無外交,不管對外蒙古、對西藏、對山東,只能以拖待變,訴諸列強公議,馬上引發國內民族主義運動,最後在九國公約中,總算得到較圓滿解決。

 然而,民族主義興起之後,群眾運動,大學生示威遊行,工商界罷工罷市。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因應而生。時代更替中,國共崛起,而新文化傳入,魯迅、梁啓超、胡適、陳獨秀,各領風騷,行動救國也好,啓蒙救國也罷,社會上瀰漫著惶恐不安情緒。1919年中國國民黨成立、1921年陳獨秀的中國共產黨也成立。1924年第一次為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第一次國共合作。1926年,國民黨北伐,1927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中國統一。國民政府在南京的十年間,依舊是多事之秋。1929-1930年,中原大戰,蔣介石清除異己派系軍閥。國民政府先後5次圍剿中共於江西瑞金井崗山的根據地。接著,918事變爆發,東北淪陷。1932年,128事變爆發,日本進攻上海。1932年滿州國成立。同年底,李頓調查團報告,日本退出國聯。翌年,日本進攻熱河,5月簽《塘沽停戰協定》。1935年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中共在陝北延安建立根據地。同年日軍扶植漢奸政權,促成華北特殊化。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翌年77事變爆發,全面抗戰⋯⋯。

 中國處在這樣的內憂中,世界也見紛擾,外患頻傳。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經濟大衰退開始。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亞洲方面,日本在1921年到1931年因為關東大地震,經濟衰退。1932年日本首相犬養毅遇刺身亡。1933年德日同盟,1936年日本軍人政府上台,軍國主義在日本抬頭,張顯侵略野心,同時,軸心國成立。

 在全球性經濟大衰退中,國民黨内部派系矛盾加劇,社會現代化及重建經濟的需要下,國共決裂,引發內戰。接著對日八年抗戰,1949年北京淪陷,蔣介台撤退來台。

 趙春翔於1910年出生,只比國父建國早一年,從滿清走向民國,不只社會菁英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也處在變革、適應與調整之中。而從河南,輾轉到杭州的藝術求知路,也是顛顛頗頗,時斷時續。人到台灣後,也是百廢待舉。228事件,群族紛擾,沒有停歇。藝術家冷眼看周遭,審時度勢,別有一番感慨在心頭。

 而藝術家的創作,除了腦力、新動念之外,還有更多大時代的耳濡目染與心血交融。作為經歷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這一代藝術家,趙春翔終其一生的創作,沒有脫離大環境帶給他的衝擊與體悟,最後轉化為彩圖巨作,涓滴情思,悠悠我心。

二、兵荒馬亂家庭倫理悍衞者

 如果要把趙春翔的故事拍成電影,最動人的切入角度是,白髮蒼蒼的老太婆,守護著剛停止呼吸的老人,老男人斷了氣,但學醫的老太婆認為,那是假死,會再甦醒,於是伴屍三日,老男人一直沒有醒過來⋯⋯,最後草草下葬,結束一生。

 老太婆叫劉雪琴,發生地點就在台灣苗栗的低矮公務員宿舍。劉雪琴在北京念醫學院,1948年隨著畫家夫婿分道來台,就窩居在苗栗高中擔任校醫,孤家寡人,一輩子清苦過活。因為他的夫君趙春翔,為了藝術創作,在海外逗留時間,長達36年,光在藝術聖地紐約,就客居了32年,直到妄想破壞症加劇,他每天疑神疑鬼,無法料理自己生涯,才結束紐約的生活,捆綁一生創作,千里迢迢,運回香港出畫冊作展覧,而他本人,輾轉由紐約到香港,然後由香港再飛成都,以為可以在中國大陸的成都,與手足親人一起定居、創作,但志與願違,無法久住。同樣生病,身體瀛弱的老太婆,只好再打起精神,展開長途跋涉,千里尋夫,跨過兩岸第三地的香港,帶回奄奄一息的良人,回到苗栗終老。

 大半生守著空閨、守著活寡,還有守著對離散子女的思念,然而,她無怨無悔,逆來順受。

 在這樣的離散背景中,很多人會迫於現實,改嫁的改嫁,再娶的再娶。放眼藝術同儕當中,兩段婚姻,三段婚姻,比比皆是。但這對聚少離多的怨偶,守著傳統,守著倫理,從一而終。

 話說大時代的悲喜劇,就在一線之隔。

 1949年兵荒馬亂之間,國民政府帶著一批文化人,從廣州趕搭到台灣的軍機。趙春翔卓越的繪畫基本功,曾投身抗戰壁畫,貢獻卓著,來台的班機中有他,但機位有限,全家只能分批出發。

 趙春翔育育有一對子女,第一胎就獲麟兒,遠在河南的爺爺姥姥,非常開心,接續又生下漂亮女娃。在體諒兒子媳婦忙於工作,爺爺姥姥代把小男孫趙紅帶回老家河南照顧。趙春翔夫婦雖然不捨,但在動盪社會中,覺得孩子分開照顧,也是權宜措施。

 然而,山河變色,倉促登機在即,趙春翔坐軍機,從廣州第一批先到台北。劉雪琴帶著女兒萱萱與娘家妹妹同行,也受限船位,無法同時接出公婆,又不敢只單獨帶兒子出逃,輾轉抵台,再與趙春翔會合。兩人都寄望時局稍穩後,再安排父母與獨子來台,好讓全家團圓。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氣氛每況愈下,往返兩岸班機,越來越難成行。

 趙紅一出生就託付給祖父母。當大陸變色,兩岸音訊徹底斷絕,直到80年代末,時局稍穏,一家人安排在香港見面,趙紅已經45歲。美國紐約來的爸爸,台灣苗栗來的媽媽,還有在香港成家的妹妹,而他孓然一身。沒受好教育,沒留住好結婚,滿腦子的記憶,只有飢寒挨餓,還有怨懟不平,對於爸媽沒有帶他出逃,遲遲無法釋懷⋯⋯。

 趙紅的童年,正是中國內地嚴重飢荒的年代,祖父母相繼餓死,他被再轉託給叔叔照顧。乾旱吃不飽的歲月,叔叔自己一家人都難圖溫飽,怎有餘力再被託孤。趙紅個子粗壯,越是食糧不足的歲月,他越想多吃,但越是吃不飽。

 兩岸開放後,趙紅曾到四川成都探視生病的父親,也曾多次來台,與母親小住苗栗。長年的隔閡,彼此之間話題不多。父親過世後,趙紅曾多次陪母親去醫院看病,當定居時間受限,臨走前他會幫老母親打理家居水電,方便母親的獨居,也會很客氣地央求左鄰右舍幫忙,讓老母親的不時之需,有近鄰代勞。兩岸幾次去來,最後媽媽也走了,目前他獨居北京。

 對於獨生女兒萱萱,除了幸運隨母親來台,趙春翔理也窮其所能,把女兒帶到紐約留學。儘管生活拮据,他寧願多打一些工,多賣一些畫,讓女兒到文化鼎盛的紐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來下嫁香港留學生黃孟度,小倆口婚後在香港生活與工作。但據說,受到家族病史遺傳,萱萱難逃精神疾病之擾。

 趙春翔擁有4兄弟,大都離散,成都的二弟趙春霖與他最親,在大陸封閉的敏感歲月,他經常透過不同渠道,冒險資助河南的獨子外,也接濟手足,幫他們籌錢在成都 買地修房,更把侄女趙敏,安排到美國留學,全額資助學費與生活費。

 人窮心不窮,趙春翔忠誠固守中國倫理觀念,子女相思、夫妻廝守、手足照顧,他掙扎一生,也守候一生。

三、中西合併的藝術實驗與實踐者

 20世紀中國藝術家,面對藝術發展最重要的課題,當然是中西文化問題。因為落後的東方,要師夷長技,但又捨不得悠久傳統,導致的文化思考與衝擊,特別壯烈。

 從東方到西方,那一代人,選擇遠離祖國,不僅是認識先進世界的開端,往往也是思索傳統文化的起點,東西之間,努力尋找切入點,發展出融合 或抗衡的獨特樣貌,邁向中西合壁使命的第一步。

 趙春翔,受正統的美院教育,在杭州藝專就讀期間,書畫水墨與現代藝術洗禮之外,革新現代美術教育與思潮,深深啓發影響他。所謂跨度大,觀念新,汲古注今、引西潤中,成為他一輩子的信念。寓居紐約,憧憬新藝術的同時,難忘中國古文化,加上長年的孤寂寞落,難逃身心失調困境,創作之路,倍見坎坷。

 就材料、技法與風格,趙春翔來者不拒,勇於嘗試。水墨、水彩、油畫、雕塑、裝置藝術,他交曡運用,壓克力顏料、硬邊色域、自動甩兿、拼貼組合、維度空間打造,他積極涉獵實驗,具象、抽象、意象⋯⋯,沒有絲毫侷限。如此混融而出的作品,有時是生吞活剝、激狂幽瞑、但也時扶雜清朗混沌。所謂不中不西,甚至被批評為「濫畫比好畫多」,這些都是事實,也更加證明他知行合一,勵行中西合併的藝術實驗與實踐者。

 長年客次紐約藝術之都,趙春翔屢屢在眾聲喧嘩中,獨啜孤獨淒清,緊張焦慮,自不 在話下,他有時靠尖叫激亢女高音,共寄情懷,有時選擇快步疾走,釋放情緒,更有時撐杆垂釣,企圖在靜謐冥想中,重建自信。而養鳥種花,也成為他感悟生命的手段,在花草凋榮,與厝鳥吱喳中,保守住生活作息的平和,撐住親情倫理、再續天倫的遙遠夢想。

 這樣的時空背景,採行的中西合壁,更多的感同身受與肺腑深情,孕育出更宏觀的宇宙之思與天地大愛。

四、自己是自己的最大敵人,不斷突破自我,晚年勤於改畫。

 藝術家的天職,是創造。不管美術、音樂、電影、建築,一個優秀的從業人員,永遠告訴你,他最滿意的作品,還沒出現,希望是下一件,因為創作,沒有止境,完美,永遠不會出現。

 放眼中外古今藝術家,在創作一段時間,所謂功名成就後,就需要更大的自覺智慧。如果創作受困,不再湧現新點子,有人選擇封筆,如杜象。也有因為不能忍受江郎才盡,激烈地以自殺,了卻生命,例如畢費。但也有人靠著複製自己,浪得虛名。

 是否珍惜自己羽毛,成為評價一個藝術家良窳的基本態度與標準。

 趙春翔有別於同儕藝術家,他持續在改自己的畫,革自己的命,而且永不止歇。

 最明顯的是,1994年他在北美館舉辦個展,也舉辦座談會,當時他一身螢光綠衣,風流惕儻,吸引了不少藝術粉絲,包括香港藝倡畫廊金董建平女士,爭取當他的亞洲市場代理人,畫作奇貨可居。

 當時金董建平女士已經摩拳擦掌,圈選畫作,希望帶回香港展售。但趙春翔不為所動,在展覽的激情過後,他似乎又有新的體悟,把北美館展出那批畫作,再帶回畫室,加顏添色,進行改畫大作戰。

 如果趙春翔在乎市場,想多賺點錢,可以把那批畫,直接交給「已經很滿意」、「苦等代理 」的金董建平女士,到香港去賣、去展,因為挾帶著北美館剛展覽過的背書與肯定,市場是很容易推展,畫作很好賣。就算80年代中期,市場交易熱度頗高,出售不成問題。尤其金董建平女士,是船運企業家董浩雲的女兒、後來成為香港特首的董建華,是她胞兄,政商關係不得了的好,非常容易讓趙春翔在北美館展出的作品,銷售一空。

 但是,趙春翔沒有急著賣畫,也沒有改換新畫布創作,相反的,他把新點子直接改在舊作品上。許多空間延伸的新觀念,承載入舊作之後,非常大膽前衞。然而,直接在 畫中改畫,是件冒險至極的事,許多作品,慘不忍睹,但有不少作品,像打通任督二脈下的神來之筆,成為遺世經典,令人拍案叫絕。

 這是趙春翔與藝術同儕最大的不同,信念、智慧與勇氣,表露無遺。追求卓越,蛻變成長自我,永遠是他的首選。

 人生在世,可以有許多機會,也有許多誘惑。一輩子只選擇一個角色,而忠於這個角 色,這樣的人,已經不多見。而日日夜夜苦思突破,把角色與 作品發揮極致,這樣的人,與這樣的一生,是多麼難得,多麼令人尊敬啊。

五、影響-空間概念

 如果稱趙春翔是個水墨畫家,或者叫革新水墨畫家,是極大的偏頗,有欠公允的。他的創作,何止水墨,他還有油畫、拼貼、裝置立體作品。其實,媒材,形式,都只是承載趙春翔創作觀念的一種媒介罷了。

 如果說,趙春翔是觀念與空間藝術家,可能更貼近事實。他用一生的實驗,來說明藝術空間的存在,一維二維之外,他又創三維立體空間,晚年在回歸道家老子易經思想之餘,他把實驗,探向四維的宇宙洪荒,與浩瀚無垠的大千世界,果然開發出朶朶繁花,令人神往。

 趙春翔年輕的時候說,「人死如草枯,如燈滅⋯⋯」,但大病初癒後,趙春翔改口:「人死後,絕對沒完沒了⋯⋯」。

 是的,有了四維度的大宇宙、大穹蒼作後頓,趙春翔的藝術一生,熠熠生輝。

A、大時代的空間

 如果把世界地圖攤開來,趙春翔一生的游移漂泊,橫跨亞、歐、美洲。在多事之秋的20世紀前葉到尾聲,可說風起雲湧、戰禍連連。包辦了世界性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直接或間接覆蓋著戰火。國共內戰,這個塗寫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斑斑事跡,都在趙春翔眼前呈現。一家四口,咫尺天涯。1948年搭上航駛台灣的班機,成為和父母、家鄉永別的印記。一個懷胎十月產下的血脈壯丁,再見已是45年後,跳過的襁褓、童年,甚至青中壯年,那不是任何一個人父人母所能承受的牽掛與悔恨。大時代的幸與不幸,直接烙印在家庭當中,搥心碎膽之外,無語怨蒼天⋯⋯。

 零零海外家國淚,落葉迴旋難尋根,總是秋風涙如月,先傷遊子心、先傷遊子心⋯⋯。

 壯志豈凌雲,奈五等國民,白髮為我常掩面,羞見江東故人、羞見江東故人⋯⋯。

 日落黃昏夜如穹,方知天明,夢中夢,空非空⋯⋯。

B、心裡的空間

 先欣賞一下由熊天平作曲的《火柴天堂》,正是趙春翔浪跡天涯,客次他鄕的生命寫照,「媽媽牽著你的手回家,睡在溫暖花開的天堂」,何嚐不是他魂遷夢繫的天倫碎夢所在,倍為刻骨銘心。

 不是煽情,不喜歡用故事,來解釋藝術家的創作。像對待台灣前輩畫家,大家不應該停留在228槍聲悲情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應該回歸陳澄波,熾熱的藝術家心靈,與獨到創思。因為,他的創作在前,與228事件無關,悲情事件,是在創作之後。

 但,趙春翔不同,他的悲苦情愁,緊緊與這個世界,他的離散家庭,糾結纒繞在一起,尤其他的人生,難逃輪迴,因果相連,每況愈下。

 因為追求藝術,他到杭州藝專念書;因為中日戰爭,學校遷徙,他被叫去畫愛國壁畫,成為國民政府的文化菁英,所以撤退軍機,為他留了席位;又因為在大陸愛國壁畫畫得太好,引起于斌樞機主教重視。在台灣重逢時,于斌很樂意幫他爭取到赴西班牙留學的機會與奬學金。歐洲待了二年後,又興起到抽象表現主義鼎盛的美國紐約發展,結果也是天主教友,熱心從旁協助,讓他以清貧之身,赤手空拳,到現代藝術之都紐約,展開漫漫32年的客次創作歲月。

 孤家寡人在異地他鄉存活,心情好的時候,他可以大筆刷畫,大膽創作,心情低落時候,他像賣火柴女孩一樣,畫一窩的鳥家庭來寄情取暖,圍繞著的同心圓,正是他護守的家庭核心價值,尋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