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好友明道大學葉東舜教授之邀,我和好友賀鐵君伉儷、李培雄伉儷及明道大學、中華大學師生五十多人,前往廈門訪問六天。其中除了有一天去參訪廈門大學和鼓浪嶼,其他五天,都下榻在集美區的山水賓館,以賓館為中心,向四周做放射性的參訪旅遊,足跡遍及了整個集美區。
小小的集美,集天下之大美,這裡原先是位於廈門東南的濱海小漁村,如今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很多大樓的型式,都像是頭戴斗笠身穿西裝,融合了中西建築之美,極具特色。這裡的學府黌宮林立,處處弦歌,也是福建省的學術重鎮。
整個集美區,「陳嘉庚先生」的名字,無所不在。我們參觀了陳嘉庚紀念館、嘉庚文化廣場、陳嘉庚先生故居、嘉庚公園、陳嘉庚先生興建的歸來堂與歸來園,也參觀了陳嘉庚先生的墓園,他就歸葬於此處的「鰲園」。陳嘉庚先生,生於斯葬於斯。他的一生頗富傳奇,他讓全世界的華人看見了集美,他是集美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陳嘉庚先生,出生在西元1874年,那時已是風雨飄搖的滿清末葉,17歲時,他為謀生活,遠渡重洋到新加坡依親,先在父親經營的米行打工,後來自立門戶,開了間鳯梨罐頭工廠,獲利頗豐,26歲又和友人合夥經營橡膠事業,越15年,他已擁有一萬五千英畝的橡膠園,富甲一方,他又擴大成立橡膠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銷售網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鼎盛時期,經濟實力稱霸整個東南亞。
華僑是革命之母,陳嘉庚先生是一位愛國商人,早年就加入同盟會,不惜毀家紓難,全力資助國父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民國建立後,他認為救國要從教育著手,從民國二年起,他在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並建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使集美成為系統完整的學村。
同時,他也不忘回饋讓他發跡的新加坡,建立了南洋華僑中學,這也是在海外成立的第一所華文學校。民國10年,他又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為了這所大學,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並不惜重金禮聘最優秀的師資,使廈大成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如今,也是中國前二十大重點大學,廈大校園之美,被譽為中國第一。
多難的祖國,日寇的鐵蹄入侵,抗戰軍興,陳嘉庚先生更是愛國不落人後,他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到全國各地宣慰戰士和賑災,他個人就捐贈了一百多架戰鬥機,幾千輛戰車,百億軍火和救濟物資,對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他因極力反對國共內戰,不見容於蔣公。因此,陳嘉庚的大名,對台灣人而言,也許陌生,但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永矢不忘陳嘉庚的名字。中共建政後,陳嘉庚以華僑代表身分,參加首次中共政治協商會議,他激烈反對毛澤東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最後,幾經討論,中共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若不是陳嘉庚先生的堅持,今天的台灣可能依然是「中華民國台灣省」。彼此都是中華民國,兩岸一家親,還談什麼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陳嘉庚先生,1961年病逝北京,享壽87歲,死後哀榮,隆重歸葬於故鄉鰲園。我在潯江之濱他的墳塋前,衷心悼念這位偉大的華僑。想起199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一顆編號298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抬頭仰望,這顆陳嘉庚星,將永遠照耀在中華大地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I-media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