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皇后,據臣聽聞,民間農事不順,法國麵包嚴重欠缺。」
「哦!那很簡單,叫百姓不要塗抹香蒜醬,先吃白麵包吧!」
瑪莉安多妮特皇后啜飲著香醇的紅酒,品嘗著精緻的美食,渾身散發雍容華貴的氣質,她根本不明白,人民在各種苛捐雜稅的逼迫下,早已糧食不足,飢寒交迫。
瑪莉安原是奧地利公主,14歲嫁入法國宮廷以來,始終養尊處優,她從未貼近民眾生活;而圍繞在她身旁的那批貴族,整日紙醉金迷,揮金如土,包括執政的國王路易十六,也未必明白庶民文化。王室的生活豪奢,每吃一餐飯要數十人伺候,耗費好幾個時辰,等到路易十六發現內政不修,問題重重時,他藉由狩獵活動逃避現實,國內百廢待舉,受苦的依舊是民眾。
民怨沸騰下,終於引爆了西元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暴民洗劫了監獄和官署,巴黎頓時失去秩序。此時,民眾高喊著:「麵包!麵包!」朝向皇宮前進,他們擄獲了國王和皇后,法國陷入空前的動亂。三年多後,路易十六夫婦先後被送上斷頭台,國內實行恐怖統治,許多人無端受難,人民所期待的豐衣足食,依舊是遙遙無期。
不過,正由於時勢造英雄,讓拿破崙這個出身於科西嘉小島的寒門子弟,竟能躍登政治舞台,造就出另一番時勢。
拿破崙在1799年成為法國的『第一執政』。對於飽經風霜的法國人而言,年僅30的拿破崙,不僅是馳騁沙場的戰神,他的改革與建設,終於讓人們看到美好的未來。
拿破崙推行節約政策,將歷代國王修建的羅浮宮、楓丹白露宮等等,開放為藝術品典藏或是歷史博物館。他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各地的農工商發展,成立『法蘭西銀行』整頓幣制,作為改革金融的中樞,此銀行的重要性一直持續到今日。
「人們或許淡忘我在戰場上締造的光榮,但我留給他們的這部法典,將會永垂不朽。」拿破崙召開了87次會議,專業人士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努力中,完成了2281條法律條文的『拿破崙法典』。其中秉持著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宗旨,強調人人生而平等。拿破崙取消封建貴族的特權,廢除農奴制度,保障人權和信仰自由,堪稱是當時歐洲最進步開明的法典,對之後日本的維新改革,和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都有影響。
拿破崙在十年之間修建了兩百多條公路,在各地廣設學校,提倡科學教育,還成立專門培育師資的師範學校,法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拿破崙也贏得萬民擁護。
當拿破崙率領大軍橫掃歐洲時,他把自由、平等的精神也帶到各地。可是,隨著拿破崙在戰場上步步失利,登峰造極的時代一去不返,終於在1814年徹底失敗。
被稱為『革命之子』的拿破崙即使兵敗被俘,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歐洲人受到他的洗禮,完全接受民主思維,認為政府應該保障人民生命、自由、財產等等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幸的是,各地新上任的執政者,卻堅持以舊制度進行統治,還汙衊拿破崙是可怕的『科西嘉怪物』。例如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八,他是波旁王朝最後一位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上天的授予,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至於其他被拿破崙占領過的地區,也紛紛由原來的皇室復辟登基,厲行威權統治,再次粉碎了平民百姓追求公平的訴求,其中最具關鍵的政治布局,就是維也納會議。
為了重新安排被拿破崙獨霸過的歐洲,各國政要於1814年齊聚在奧國首都維也納,真可說是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號稱是各國代表與會協商的舞台,但真正擲地有聲的四強,則是英、俄、奧與普魯士。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是全歐最有權勢的國王,指派了顧問團遠道而來,英國由兩位公爵出席,普魯士的代表也是貴族,大會的主導則是奧國首相梅特涅。
這是一場新思想與舊制度角力的抗衡,但結局是舊制度佔了上風,各國權貴在觥籌交錯的宴會中決定了歐洲的走向,至於人民揮灑血淚所爭得的人權,則被打擊得蕩然無存。因為,大會的主席梅特涅,就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
梅特涅出身貴族世家,自小就在上流社會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儀表出眾,談吐不凡,又受過良好的教育,結交的都是達官貴人,他看不起販夫走卒,當然不會重視他們的權利。「甚麼選舉、改革,全都是浪費時間。」梅特涅反對自由主義和議會政治,對英國的國會是嗤之以鼻。他主張用特務組織偵查臣民行動,甚至把革命視為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必須用軍隊來鎮壓任何形式的革命。
為了徹底打擊拿破崙過去推動的改革,梅特涅罔顧平民福利而恢復貴族特權,這是維也納會議的重要指標:補償原則。於是,原本流亡在外的貴族紛紛回國,重新享受一度消失的各種特權。此外,梅特涅還提出另一項指標就是:正統原則。也就是推翻各地的民選政府,而恢復皇室的統治。他的做法讓在高位者雀躍不已,參與維也納會議的兩百多位貴族,全都樂得手舞足蹈,平民百姓卻極為憤慨,所以把這場會議稱為『跳舞會議』,譏諷與會代表在衣香鬢影、酒酣耳熱中犧牲了人民的福祉。『跳舞會議』彰顯出社會的上、下階層,想法嚴重衝突的事實,為往後的歐洲局勢,埋下難以預估的變數。
維也納會議之後的歐洲充斥著不安,數年間西班牙、義大利南部和希臘都爆發革命,法國也在1830年和1848年發生民主改革。顯見民主政治已是世界潮流,絕非當權者所能左右。當政者唯有以更謙卑的胸懷服務民眾,與民謀福,才是不變的王道。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