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金融風暴與自動化生產之後……陳界仁個展成為遠客了解台灣的首選

 如果問,台灣當代藝術界的指標人物,陳界仁無庸置疑是重要藝術家之一。近期在台北大未來林舍畫廊的個展,呈現了相當的思考內涵與創作深度,成為遠客了解台灣的首選。

 這個展覽,叫做「金融風暴與自動化生產之後……」,發人深省。

 這是陳界仁第三度在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個展,作品強度很高,甚受好評。

 由於台北當代藝博會即將在下週開幕,吸引了包括倫敦泰德美術館、紐約MoMA 、巴黎龐畢度、以及東京森美術館專家群的到訪,大家除了聚焦於4個藝博盛會外,附近美術館、畫廊的重要展覽,都是一併品覧的目標。

 目前除了台北美術館的「2018台北雙年展」是必訪標的,該策展主題「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由策展人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訂定。為此,林平館長還特別於18日晚間舉辦「雙年展迎賓之夜」。

 而在畫廊圈,大未來林舍畫廊的陳界仁個展、耿畫廊TPK+的蔡佳葳個展,以及尊彩的許家維個展,是被點名必看的展覽,呈現了近年台灣當代樣貌。

 其中1960年出生的陳界仁,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多年,彷彿和台灣當代藝術,被直接劃上等號。

 9日下午,走訪大未來林舍畫廊,林蔚岱承認已接獲通知,泰德與MoMA 確定來訪,要求安排導覽,目前正加緊準備中。

 大未來林舍畫廊目前展出的陳界仁的兩件作品,展覽主要訴求是:在金融資本主義與科技技術已徹底合流為「金融—科技資本主義」,並發展出比過往任何治理形式,更具包覆性與穿透力的「全域式」操控技術,致使當代社會與個體的感覺構造、欲望構造與思維方式,全面淪為可被公司王國(Corporatocracy)操控的處境。那麼,人是否還有其他的出路?

 這是個很具社會現實性,又不易找到良藥的複雜議題。

 該展覽中,大未來林舍畫廊以兩個展區作呈現,分別展出陳界仁思考該艱難課題的3件相關作品,分別:《十二因緣-思考筆記》(1999-2000/重新編輯 2018)、《星辰圖》(2017)、《中空之地》(2017)。

 陳界仁在作品中指陳,金融—科技資本主義的瞬息萬變,也複雜難解,因應之道,除了應從科技技術層面進行介入外,也應該同時改變「金融—科技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與個體所植入的各種認識論,因此他通過重思龍樹菩薩繼承自佛陀的「中道」思想,並發展出論證更為嚴謹的《中觀學》的3個核心論題——緣起、(無)自性、空性,以及其所提出具有多重辯證精神的「八不」辯證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作為在被「全域式」操控技術所包覆、穿透的世界內,建立另一種世界觀、生命價值觀,以及開展其他感覺構造、欲望構造與思維方式的實驗與實踐路徑。

 陳界仁是台灣終年孜矻於創作思考,所深掘的議題,非常能呈現生活在台灣的現代人困境,透過他赤祼的影像紀錄與處理,為台灣社會發展留下深刻印記。畫面雖然不討喜,但意涵深遠。

 例如,1999至2000年,當世界邁入千禧年之際,陳界仁即藉由創作《十二因緣-思考筆記》,想像當每個個體的各種數據與生物資料,都成為「全域式」操控技術下,再生產新生命政治的原始資料時,所可能面臨的危機與命運。

 而《星辰圖》與《中空之地》則為陳界仁的自身遭遇說起。他的哥哥因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長期失業,因而罹患重度憂鬱症,後來選擇自殺。然而在自殺獲救後,才開始緩慢重建自身的世界觀,與生命價值觀,在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中觀學》所提出的3個核心論題,與「八不」辯證法,不但對個體如何重塑自身生命價值觀,與如何重塑社會,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更可以作為從「全域式」操控技術,所操控的世界內部,進行質變的方法。

 看似虛玄的推論,靜思內在奧妙,令人刻骨銘心,百感交集⋯。透過陳界仁的這些作品,對有意深度了解台灣的遠客來說,是首選途徑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