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中邦/林光輝:霧峰林家連結兩岸歷史

 林光輝,1951年生於台中霧峰林家宮保第,從事貿易、房地產生意,也肩負恢復霧峰林家歷史定位的使命。

 其先祖林石1746年自福建漳州遷居台灣彰化,之後再遷至霧峰發展,至第五代林文察曾返內地在清廷任官,協助閩浙總督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曾祖父林朝棟於「中法戰爭」時在台抗法有功,並留下「棟軍」幹部,成為日後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主力;祖父林祖密(在台稱林季商)更是放棄在台日籍,回福建申請恢復中國籍,並變賣家產,參與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對抗軍閥,也幫助台灣人對抗日本統治;五伯父林正亨投筆從戎,(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參加抗戰,但在台灣光復後,因參與二二八、涉入「匪諜案」,於1950年在馬場町遭槍斃。

 林光輝工作之餘全力在兩岸重拾林家的歷史,三次赴黃帝陵拜謁;2007年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至今仍為該會名譽理事長,持續為兩岸歷史連結奉獻心力。

 李問: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林家的歷史?後來如何收集相關史料?

 林答:我跟大家一樣,小時候受的是制式教育,所知有限。那時教科書完全沒提林家林朝棟、林祖密這部分歷史。偶爾聽祖母講孫中山、蔣介石的故事,但直覺她是老糊塗、亂講話,孫中山多偉大,我們家怎麼可能跟他有關係。初中時,有一次祖母在電視上看到宋美齡,卻說那不是她當年認識的「蔣太太」,我很詫異,但之後陸續聽到長輩講一些故事,讓我覺得我們家族似乎真的「很特別」。

 20多歲時,看到祖父在照片裡的穿著、神態,皆顯示出他有與眾不同的氣宇。親戚給我看祖父當閩南軍司令,以及和蔣介石一起升少將的證書,我才恍然大悟,祖母講的都是真的,問題是,為什麼史書裡都沒提及?講到林家,說的皆是林獻堂及他的後人。有親戚告訴我,那是因為我這一系的人都遷到大陸去了。

 於是我開始大量收集有關祖父的資料,到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去收購,請老闆們一有清代的文件就趕快通知我。其實,牯嶺街很多日據時代的資料都提到了林家,只是當時以為那些大概是別系的。因此我僅收集到曾祖父的資料,卻沒有祖父的資料。況且,在舊書攤購得的資料片片斷斷,都是在寫別人的故事時偶然觸及到我家,我若拿那些去跟人爭辯,感覺很不踏實,別人也可能會認為我小說看太多了,可信度低。

 直到有一次,台大城鄉研究所來我家協助整修、畫圖,卻在門房(警衛室)角落發現兩個大箱子,滿是灰塵,大概擺在那兒已近百年,一打開來,全是信函、文件。日後點收,達3000多件。帶著這些文件去請教台大黃富三教授(現為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他眼睛為之一亮,知道是最珍貴的原始史料。自此,我家族的歷史就有所本了,之後我與國史館、中研院合作,經過學者們的研究、整理和嚴謹論述,呈現出越來越完整的面貌,原本從日本人來台後就消失了的林家歷史,也就一點一滴地從兩岸的歷史中找回來。

 問:您從這些資料中爬梳出哪些真相?就您所知,家族的愛國事蹟為何會被塵封數十年?

 答:我高祖父林文察曾到大陸帶兵協助朝廷平定太平天國(1864),曾祖父林朝棟則受來台巡視的福建巡撫岑毓英欣賞,推薦給當時督辦台灣事務的劉銘傳,並於「中法戰爭」(1883.12-1885.4)中,在基隆、北台灣一帶挫敗法軍。清代兩次對有戰功者封地,高祖父、曾祖父皆是其中受封最多的,這影響非常大,許多台灣世家就是這樣興起的,林家當時跟全台灣名望家族都有淵源。而林朝棟又擅長經營糖、樟腦、撫墾等多種事業,且留下頗具規模、組織的「棟軍」、「隘勇」體系。甲午戰後,台灣割日,林朝棟亦曾帶兵抵禦日軍登台,後為保存實力,棟軍撤散至各地,繼續對抗、鬥爭。林朝棟也偕家眷內度福建。

 由所收集來的資料和新出的信函,劉銘傳的事功有了佐證。現在獨派經常故意將劉銘傳講得很不堪,好像他啥事都沒做,晃一下就走了。事實上,劉銘傳鋪設鐵路,開港口,設電報局、電信局,開山撫番,都有具體記錄,足資證明清廷、劉銘傳確實有建設台灣,而從旁協助執行的就是林朝棟。

 其次,了解到日軍持其優勢武力進侵台灣,曾祖父如何調兵跟日軍周旋,並證明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副總統丘逢甲、黑旗軍劉永福,實質上都可歸屬為「棟軍」。

 再者,日據初期台灣的抗日活動如羅福星、噍吧哖事件,幕後支持者都是林季商(林祖密)。還有,林家人林朝崧、林幼春創立了具抗日色彩的詩社「櫟社」;林祖密又出錢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捐助由蔡惠如出面發行的《臺灣青年》雜誌,推動文化抗日。也就是說,林家是日據時代台灣人武裝及非武裝抗日的主要推手。

 可是,不僅教科書不記載,現代人寫1895年前後的歷史也沒有提到林朝棟,我認為,過去好幾代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都已積非成是且「定型」了;曾祖父、祖父被忘掉是不對的,一定是有什麼原因。而葉榮鐘的後人葉芸芸、葉蔚南給了我很重要的線索,他們說:日本記者好像什麼都敢寫,但實際上有些人事物,當局是不准他們碰的,譬如:林朝棟、林季商這兩個名字絕對不能出現。怪不得祖父過世時,連我們家族出資辦的《臺灣民報》都不敢報導。日據50年,日本殖民當局就是要讓林季商這邊的林家「自然消失」。

 問:您祖父曾跟隨孫中山革命,與國、共都有來往,顯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著緊密的歷史連結,您認為這段歷史對兩岸關係具有什麼意義和啟示?

 答:20世紀初,祖父就跟林森(在台當過電報局長)、岑春煊(岑毓英之子)、陸榮廷(棟軍)等人熟識。不論是民國肇建或持續的國民革命期間,祖父與這些人很自然地支持了在中國南方的孫中山。1913年11月,祖父放棄日本籍,恢復中國籍,這犧牲很大;那時殖民當局為籠絡祖父,曾說,只要待在台灣,就給他貴族的地位;如放棄日籍,就不能動用他在台灣的財產、不能擁有台灣的土地,迫使祖父得將部分產業低價轉讓給親戚,有的則遭總督府沒收。

 孫中山當時缺乏資金又沒有部隊,祖父常變賣家產捐助革命,且為孫中山最初所擁有部隊中的閩南軍司令,歷任參軍、參議,追隨孫中山長達10年。期間,蔣介石與陳炯明不愉快時,曾住過祖父在鼓浪嶼的宅邸;葉劍英其時是廣東軍裡的一名中級軍官,到過我家,朱德也來過。所以說,祖父與國民黨、共產黨人士均有深厚的淵源。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在福建當省長的林森一離開,時任水利局長的祖父就遭北洋軍閥李厚基的部下逮捕殺害,他一生為抗日、革命,到最後居然付出生命代價。

 再延續下來,我有個姑媽林雙盼(林岡),年輕時從台灣跑到南京讀書,抗戰軍興,她前往重慶,找葉劍英打算再轉到延安,日後她與董必武的政治秘書兼《新華日報》記者魯明結合,就從此留在大陸。

 伯父林正亨抗戰時在緬甸作戰受重傷;台灣光復後,伯父重整祖父在漳州的農場,而且漳州、台灣兩邊跑,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在台北車站鎮懾過鬧事的流氓,國民黨看他影響力這麼大,對他有所忌憚,戒嚴後,沒有經過審問,就在馬場町第一個槍斃了他。可以說,兩岸大時代的脈絡,林家在每一個歷史關鍵事件,幾乎都涉入其中。

 我家族從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到林正亨數代,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近現代的亂事、列強欺凌、抵抗日本、國民革命乃至國共合作、鬥爭,整個歷史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繫,林家的故事,正是在這接點上。

 講述家族故事是我的使命,如果不講,歷史就會被埋沒。20餘年的努力,大陸拍攝的電視劇《滄海百年》、李崗的紀錄片《阿罩霧風雲》都出來了。大陸方面對林家的愛國事蹟十分重視,全國台聯會前會長林麗韞、梁國揚、現任會長汪毅夫等人都曾至霧峰林家參訪。當然這還不夠,仍有很多更深層的事蹟待研究發表,譬如:全世界都不認為中國有司法體系,而我們家族就有從台灣府到福州省城再到北京督察院三審的訟案,完整的一個循環,一公布,別人就會承認中國存在司法體系。

 另外,當前獨派喜歡濫用歷史宣揚,但他們講的歷史是經「選擇」、「裁剪」過的,符合、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的才講,不符合的就掩蓋,又強調推翻滿清、民國建立跟台灣人無關,那是很偏頗的歷史論述,一遇上阿罩霧林家,就不攻自破。林家的故事真的很值得兩岸研究、了解。

 問:為延續台灣12位前輩於1946年組成光復致敬團,前往拜謁黃帝陵,您在60年後三度以光復致敬團後人的身分前往謁黃帝陵,表達台灣人認祖歸宗的心意,請問您認為該活動的意義何在?

 答:林憲老先生是丘念台的秘書,十多年前他從日本回到台灣,告訴我一段令我動容的往事──1946年台灣剛光復,百姓對陳儀施政非常不滿,丘念台發起祭黃帝陵的活動,請林獻堂召集全台最有名望的12位士紳,到南京與中央政府直接就時局溝通,並轉交民眾的捐款,再前往西安祭拜共同的祖先。

 該團在南京見到了各部會重要首長,但在前往祭黃帝陵時遇到大雨阻隔,未能抵達,只好改在陝西耀縣遙祭黃帝陵。這些人皆為地方大老,深知台灣那樣下去早晚會出事,此行也在防患於未然,不料,翌年還是發生了二二八的憾事,如果當時中央接受丘念台等人的建議,採取補救措施,或許就不會發生二二八事件。

 60年後的2006年,林憲想彌補這個缺憾,遂找王曉波教授與我,邀請當年「致敬團」的後人,再一次去祭黃帝陵、立碑,發揚祭拜先祖的精神,也想藉此向北京表達,台灣同胞是心向祖國的,同時讓台灣人民了解,當年各地代表人物曾去祭黃帝陵,用行動表達回歸祖國。後來2011、2016每隔5年我們就再去一次。我相信,這可以喚醒台灣人及研究台灣史的學者清楚知道,台灣與大陸同祖同宗,都是中國人。

 

 問:「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立的宗旨為何?您擔任理事長時,完成了哪些具體事項?而您希望該團體未來朝什麼方向努力?

答:協進會是2007年成立的,正是以2006年祭黃帝陵那一團人為基礎,再邀一些抗日的後人組成,例如台中丘逢甲/丘念台、屏東蕭道應、蘆洲李友邦、苗栗羅福星、新竹姜紹祖、瑞芳李建興、台中呂赫若的後人。事實上,1895到1945年期間堅決抗日者幾乎涵蓋各大家族,協會的成立等於把對抗「親日御用紳士」的這一支力量重新建立起來,告訴世人,我們的祖先是台灣人,但不願被日本殖民統治。

 協進會成立以來做了不少事,其中包括(一)促請政府豎立「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的碑文,(二)建請政府讓王敏川、翁澤生、洪朝宗、洪朝生重新入祀忠烈祠,(三)每年在中山堂舉辦台灣光復節紀念活動,(四)出版《破碎山河誰來補?台灣抗日先賢先烈傳》。

●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