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霧峰林家

已找到 10 則相關結果

林光輝》乙未之役的「棟軍」之謎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割台消息傳出之後,接連幾天,從台灣各地來的仕紳、總理、頭人,陸續趕到位於中部的霧峰林家「宮保第」,他們想知道林朝棟的動向和決定。 就在幾天前的五月十九日(西元1895年6月10日),已發兵北上救援台北的「棟軍」,卻轉回彰化城,此一變化,令人不解。 從去年發生的甲午戰爭延續到今年的乙未之役,整整一年了;這一年中台灣已是王綱解紐,社會秩序全無,亂成一團。台灣百姓人心惶惶! 一批批的「廣勇」、「湘勇」接續來台,瞬間又相繼離台。百姓們現在只能寄望於由林朝棟所領導,由台灣在地子弟組成的「棟軍」了。 「棟軍」成立於中法戰爭後。中法戰爭時,由台灣中、北部各豪族組成的「台勇」,拚死保衛基隆;戰後汰弱留強,經朝廷許可而組成。十年以來,平定大小叛亂、開山撫番、駐防各地,是一支幫助劉銘傳穩定全台秩序,推行新政的基本力量。 台灣民主國成立前,「棟軍」有六營枕戈待旦,防守於基隆的後路,卻於「廣勇」抵台後,被陣前換將,調「棟軍」回防中部,改由「廣勇」防守基隆。 「棟軍」剛返抵彰化,基隆淪陷消息傳來,又接唐景崧「千急急赴援」,「萬急急赴援」電報。立刻整軍北上赴援,甫抵新竹,據報日軍已入台北城,唐總統逃跑、巡撫衙門遭焚燬、軍火庫爆炸。此時又接獲黎景嵩接掌「中路營務處」消息。 中路轄有一府(台灣府)、四縣(台灣縣、彰化縣、苗栗縣、雲林縣)、一廳(埔里廳)。林朝棟督辦「中路營務處」十年,對中路防務如臂使指,措置裕如。不料臨時被解除中路指揮權。林朝棟再次被陣前換將,先是基隆防衛由「廣勇」取代「台勇」;此次是中路防衛由黎景嵩的「湘勇」取代「台勇」。林朝棟不得不做最後抉擇了,他決定停止北上,轉回彰化城。 唐景崧、黎景嵩兩人,因得到不確實情報,誤判情勢:認為英、法、俄三國將會承認「台灣民主國」,準備派兵援台。日本會循「三國干涉還遼」前例,自動退兵。他倆荒誕離奇到以為可以穩坐「民主」(即總統),甚至,黎景嵩還調侃劉永福:「他是戰將,非大將」,拒不與劉合作,獨斷獨行,一心想要當「黎民主」。乙未八卦山之戰,焉能不敗。 在霧峰林家「宮保第」,由「棟軍」營官、幕僚及各地前來的仕紳、總理、頭人經過多次磋商、討論、研判,林朝棟做了最後決定:就地發餉,解散「棟軍」;但是,「歸田不解甲,槍砲帶回家」。保存「台勇」實力,來日方長。如此決定有三大原因: 1.割讓台灣已無可挽回。清廷一再下令,所有官員一律返國,軍火、糧餉不准運台,切斷一切後援,電令解散正規軍,否則以抗旨論。 2.「棟軍」成員皆來自本地,為唯一「台勇」部隊,本是最不甘心家園遭異族蹂躪,有最堅強的抗日決心。但時不我予,台灣已無秩序,且充斥著散兵遊勇,日本卻是傾全國之力攻台,勝負己見。 3.「棟軍」發動攻擊,必是台日最慘烈的正規軍大仗;血流成河不在話下,日軍如果憤而屠城、屠鄉,必是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浩劫。且「棟軍」不乏有追隨霧峰林家兩代的子弟兵,在各地早成大族巨室。林朝棟不忍也不能「一將功成萬骨枯」,寧可一家哭也不能一路哭。這是不得不的決定。 「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這是「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陳布雷代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所發表的〈國民政府告全國學生書〉。台灣在乙未年的形勢,正是處於「可戰或不可戰」的狀況,林朝棟當時的決定,影響至鉅。 近年來,由湖南省政府《近代史資料》的刊載,發現《台海思慟錄》作者思痛子,即是黎景嵩的化名。他離台後,被湖廣總督張之洞收為幕僚,撰述乙未戰役始末,一個當事人寫當時事,必多曲筆,對人之褒貶更不可全信。可惜多年來,眾多史家皆以《台海思慟錄》為本,評論乙未之役,其可信度也令人懷疑了。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朝棟嫡曾孫 照片為棟軍制服,林光輝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林銘聰》霧峰林家的傑出孝子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 一、前言: 清朝王永彬的「圍爐夜話」,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以及明朝陸紹珩的《醉古堂劍掃》,或有人說是明朝陳繼儒的「小窗幽記」等三本書,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修身養性、為人處事、持身立業、讀書立志、安貧樂道、持家教子、忠孝節義及為官執政等各方面,在平淡卻優美的敘述中,細講人生的哲理。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以上是出自王永彬「圍爐夜話」。反映出社會對孝順觀念的重視,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恭敬及和顏悅色等,直接揭示了社會普遍的道德觀。 霧峰林家長期以來,大家所認識的在軍事武學方面有林文察、林文明、林朝棟、林朝昌、林朝選及林祖密等。在文學學術方面有林文欽、林朝崧、林秋北、林朝庸、林朝宗、林幼春、林仲衡、林紀堂等。在文化社會運動方面有林獻堂、林朝崧、林幼春、林資彬等。在教育興學方面有林烈堂、林獻堂、林攀龍等。在社區營造方面有林獻堂、林攀龍等。以上這些先人前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以感性的題目:「霧峰林家傑出孝子」,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二、霧峰林家歷代傑出孝子:霧峰林家代代都有傑出孝子,現在則以下列幾位為例,分享他們的故事。尤其第八世林太平,大家比較陌生,因此比較詳盡介紹。 (一)開台祖林石: 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1729- 1788,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五寨墟莆坪社林氏家族的第十四世。他於十歲(1738)時,父親林江不幸病故。於十二歲(1740)時,母親過世。家中僅剩祖母莊潔娘,兩個幼小的弟弟,小他三歲的林受及小他五歲的林摠。 因家庭貧困及家鄉的生存條件很不好,於是與鄰居結伴,勇敢一起渡過高度危險的黑水溝,來到台灣尋求新的生存發展機會。乾隆十一年(1746),林石十八歲,推測從鹿港登陸,先到彰化縣城,一個單身無資本的年青人只能被顧工以勞力賺錢。祖母可能很想念孫子,寫信託人給林石,說自己生重病。林石在家時即非常孝順,收到來信當下立即放下一切工作,立刻回漳州老家,一心只想照顧祖母。雖然好不容易渡過危險的台灣海峽,且可以打工賺錢,但是都抵不過一心想回家照顧祖母的孝心。此是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的孝心! (二)第二世林大: 台灣三大事件的「林爽文事件」,發生於1786-1788。林爽文老家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在台灣居住在彰化大里杙,而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老家及在台灣居住地都與林爽文一樣。所以,事件一發生,林石隨即被牽連,財產被沒收,人也關入獄中。後來雖平反,但人已關死在獄中,財產亦要不回來。 林石被關入獄中時,第五個孩子林大(當時十四歲),1775-1788,極其孝順,跟隨父親在旁侍奉,希望可以代替父親被關受罪。林氏家譜記載:「侍左右,奉飲食,號泣旻天,願以身代,未數月病卒,葬於鹿港埔。」此是霧峰林家第二世林大的孝心! (三)第三世林甲寅:第二世林遜(1762-1783),乾隆四十八年(1783)回漳州平和老家置產,在當年十月五日不幸因故過世,葬在故鄉平和。他的遺孀黃端娘帶著兩個幼兒,長子瓊瑤和次子甲寅,移居阿罩霧,在艱辛中再創業。林氏家譜記載:「陳太孺人因其父請禁港之故,怨黃氏深,他人又時有煩言,仍率二子別居阿罩霧。」 乾隆五十四年(1789),黃端娘帶著十歲瓊瑤與八歲甲寅,遷居到阿罩霧的頂竹圍(現霧峰區甲寅里德維街百玄宮東側)。家庭貧窮無人能依靠,黃端娘只能為人幫傭,賺取微薄收入以維持家庭,日子過的非常辛苦。林甲寅,1782- 1838,從小就非常孝順,知道生活困苦,為減輕母親負擔,努力工作,貼補家用。他挑著阿罩霧的山產,到大里杙去叫賣,賺點小錢。也邀約同年紀的夥伴,一起到山上砍柴再燒成木炭,然後挑到大里杙販售,如此可以多賺些利潤。林氏族譜記載「一夕,夢社公告曰『吾嘉汝孝行而性純樸,吾座下有金十二,將以賜汝,汝其勉力為之』。旦日,復大里杙莊,途中有社公祠,入而謁之,果得金,拜受而歸。遂以此營商,往無不利。」他以此錢當本錢去經商,本著孝順的心態,競競業業,經營得法,運道昌隆,從此發跡。表達意涵,對父母孝順的人,連老天都會幫助你。此是霧峰林家第三世林甲寅的孝心! (四)第五世林文欽:同治三年(1864),林奠國跟隨著林文察赴福建作戰,林文察為國捐軀在漳州萬松關,因為一些事故,林奠國被拘留在福州。林奠國的三子林文欽,1854-1900,為安養母親羅太夫人,而建造「萊園」,後人習慣稱為「林家花園」,這是座孝親之園。 五桂樓最早建於1887年,初期稱為「步蟾閣」,兩層樓木造建築樣式,一樓為客廳,二樓為羅太夫人起居室。林文欽性情溫和,對母親非常孝順,於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中式第七十九名舉人。他經常為窮鄉僻壤修路造橋,於大肚溪下游,靠近烏日處設立免費渡口,服務往來旅客五十年。每年捐獻三百石稻米,贊助彰化女嬰收容所。1889年河南省旱災,他以母親名義捐出救濟金賑濟飢民。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仁慈心,被尊稱為「萬安舍」。林文欽不僅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同時更把孝心延伸至對旁人的仁慈心。此是霧峰林家第五世林文欽的孝心! (五)第七世林仲衡:林仲衡(1877-1940)是林朝棟的次子,小時候聰敏好學,在霧峰讀漢文,早露頭角,歲癸巳參加童子試,年紀十七歲,於邑宰前賦春晴排律,當場所有人都驚訝不已。日本佔據台灣前,隨著父親林朝棟及兄弟避難泉州,與泉州望族學者家庭的莊秋渠結婚。後來一起經往福州,再往上海,然後同往北京後回上海。個性率直豪爽,具有進步的思想,是一位漢學者及詩人。1906年,櫟社設立社規,正式成立,林仲衡是九位創立者之一。 林仲衡是有名的孝子,母親張素玉是林朝棟的小妾,所以他是庶子。按漢禮俗規定,妾死後的棺木不開中門出去,於是他去請示楊太夫人「母親的棺木不得從中門送出,若我死的話,是否可以從大門送出去呢?」,楊太夫人回答說「你是你父親的兒子,當然可以從中門送出去」。於是,林仲衡為盡孝道,使母親死後享有最後的榮耀,在母親出殯當天,就當自己已經過世,伏在母親的棺木上,就這樣讓棺木得以從中門出去,這樣孝心的表現,令人動容感動不已。此是霧峰林家第七世林仲衡的孝心! (六)第八世林太平:林太平(1909-1932)是林幼春的三子,母親是王理娘。林幼春有八個兒子,即是正熋、培英、太平、逢源、長洪、政潮、遠志、坤定。從小就聰穎好學,懂事並體貼,深得父親的喜愛。父親親自教導漢文及書法,他六歲時接受六年公學校日本小學課程,小學學程完成後,父親擔心他忘了祖國文化,於是送到福建廈門去接受漢文教育。1921年,林太平十三歲,考入廈門中華學校,三年初級中學畢業。1924年9月考進福州瑞光專校,適應學習新環境後,功課猛進,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臺灣文化協會」第二次舉辦夏季學校,愛國心重的林太平得到父親得准許,立刻搭船奔回霧峰,當時報名者有兩百多位,錄取一百零七位。他看到父親講課「中國古代文明史」,巍巍大中華浩瀚文化,深深感動。叔叔林資炯向大哥建議,要求帶他到最繁華、最先進的上海去讀書,提高孩子的眼界。1927年,林太平以優異的成績插班入「上海大廈大學」文科教育系二年級,也即是現在的華東師範大學。 1930年9月,回到久別的故鄉,拜見多年不見的父母、弟妹及親友們,帶著滿腔的熱血與遠大的計畫,準備在事業上大展鴻圖。想不到的是,四十幾歲、端莊優雅的母親,卻是滿臉憔悴、身體乾瘦,虛弱的躺臥在床上。母親得的是肺結核病,當時是一種會傳染的絕症,弟妹都那麼弱小,更容易被傳染到。於是,孝順的林太平下定決心犧牲自己,由自己親自服侍母親。他禁止弟妹及傭人進入屋內,每天很貼心的幫母親按摩、喝藥、飲食,母親的吐痰、便尿等都親自處理。在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母親直到過世前,都睡得安逸,沒有失眠過。但是,他操勞過度,身體變的很單薄,就容易的被感染到,逐漸變得憔悴。 1931年,母親過世,林太平痛失慈母,悲傷痛哭過度,連站都站不起來,父親及家人們都非常傷心。隔年,1932年,林太平病況更加嚴重,因而也過世。父親悲傷說:「至其母病革,嫗無一失眠,吾兒乃獨困頓憔悴,形銷骨立矣!其母死,哭泣過情,逾年遂病瘵至於不起,自其始論之,不能不謂之殉母也」。 林幼春對這孝順孩子離開,非常不捨,整天念念不忘,於1935年寫出一篇非常感人的〈孝兒傳〉來紀念他。1936年,把林太平與母親合葬一起,是謂「母子相依之墓」,碑後有林幼春特為「母子相依之墓」的題文,碑文簡短卻感人至深。相依之墓的位置在前省議會的後山。此是霧峰林家第八世林太平的孝心! 三、結語: 霧峰林家自開台祖林石到台灣至今,已經將近三百年,在軍事武學、文學領域、文化社會運動、教育興學與社區營造等各方面,影響台灣百年之久,歷代先人競競業業,打拼努力,才能夠有一絲絲的小成果。除了各專業領域的奮鬥不懈,貫穿整個家族的核心思想,就是無比重視的「孝道」,視「忠」與「孝」為家族的傳統精神。 在宮保第第二進,即有兩幅壁畫「諸葛亮夜獻出師表」與「狄仁傑望雲思親」,就是明顯表達出「忠」與「孝」的家訓。 現在是廿一世紀,但是重視「孝道」,卻是歷久更彌新。「百善孝為先」,個人的修身養性、家庭的和諧安樂甚至於社會的安定發展,「孝道」是堅若磐石的基礎。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林光輝》馬關割台後 台灣「棟軍」的動向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1895年4月17日(陰曆3月23日),清廷全權大臣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以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5月8日,清、日雙方在山東煙台換約,清廷下令所有在台官員,全部內渡返回大陸。在簽約前的3月25日,日軍已搶先佔領了澎湖。 割台消息傳來,台灣民眾悲痛逾恆,台灣官員張皇失措。此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所表現的行為,最怪誕離奇,他早在簽約前即派員攜帶二十萬兩鉅款,前往廣東招募大批廣勇(台灣人稱「河南勇」,因為在廣州珠江的南岸招募來的),源源不絕入台,這批人本是常年群聚在珠江南岸的游民、無賴,就等著入營混飯吃的「兵痞子」,根本不識什麼國族大義,卻突然被招募來台,抵擋入侵的日軍。 意氣風發的唐景崧於3月22日的電奏中道:「現招募粵中義士、驍將集萬人,有自備船艦者;擬由粵用漁船航海奪澎。幸得手,即趁勝入倭。」他異想天開,居然想靠這批廣勇直攻日本。結果是這批廣勇保了他只當「十日總統」,台灣人卻陷入空前浩劫。當時任布政使兼全台營務處的俞明震在《台灣八日記》中寫道:「維帥(唐景崧)始告余,訪得一大俠,將來可令多帶兵,可以往攻日本;其中義士、驍將極多云云。」俞明震評道:「此大俠即吳國華,其實乃一賭博無賴子,後為盜,有司出花紅訪拿。」 5月17日,大俠吳國華率領「廣勇」接替防守於基隆後路的六營林朝棟「棟軍」。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林朝棟、丘逢甲等人呈上「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給唐景崧。當日,林朝棟率領「棟軍」南下防守中路。 5月27日,日軍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6月3日,日軍攻佔基隆。當時在前線觀戰的基隆廳知州方祖蔭、全台營務處俞明震、英人醫師提理、地方十四名士紳聯合上一公稟,請俞、方二人呈給唐總統,稟文曰:「廣勇新募,從未訓練,統領又不得人,基隆一失,人心渙散;法人之變,劉省帥專守獅球嶺而台北宴然。乞撫帥遠調林朝棟以守為戰,事猶可為。」(俞明震《台灣八日記》) 6月4日,俞明震在《台灣八日記》中道:「余偕方祖蔭、熊瑞圖(唐景崧幕友)見維帥(唐景崧)力勸退守新竹,就林朝棟圖再舉;左右均怒目相視,王覲庭手六響小槍指熊瑞圖曰:『大人五天不睡,諸君亦宜歇息;誰多言者,手槍擊之!』。維率默然,令暫退。」 6月4日,唐景崧的親信李文魁,集眾去到撫署喧鬧,入庫劫掠財物,火藥庫忽然轟炸,死者一百餘人,連各處銃斃者共數百人。李文魁且欲挾持唐景崧向日軍邀功。事起倉卒,唐景崧乘夜奔逃至滬尾德商忌利士洋行。當時陪同在側的陳季同(台灣民主國起草人)事後報告稱:「唐的失敗,並不失敗在外患,卻失敗在內變。內變的主因在他的寵將李文魁。」其實不僅唐的親兵反叛,變生肘腋;當時新招募的廣勇,從基隆奔逃回台北城,也夥同焚搶。可惜!巡撫衙門因此付之一炬。 6月5日,林朝棟的部隊才返抵彰化,隨即接到唐景崧「千急急赴援」,「萬急急赴援」,連兩天兩封求援電報。林朝棟接電後於彰化召集諸將誡之曰:「此次出兵,關係存亡大計,凡吾同胞,務捐成見,誓死馳驅,倘蒼天明鑒,必能助我成功。否則,亦當馬革裹屍,為四百萬父老兄弟爭民族大義也」。(上海點石齋石印《台灣民主歌》吳文星註解)行軍至新竹城,就傳來唐景崧已潛逃,巡撫衙門、軍火庫、金庫慘遭「廣勇」焚毀,日軍已進城。又連接朝廷電報,令其內渡,否則以抗旨論處。清廷更兩次下令,不准軍火運台,徹底切斷後援。在軍心動搖,勢不可為之下,林朝棟拔隊回彰化;偃旗息鼓,發餉解散「棟軍」。林朝棟下最後一道軍令:「歸田不解甲,槍砲帶回家」。因他準備捲土重來。 彰化人吳德功在其所著的《讓台記》中論曰:「行兵之道,如奕棋然,有一要點即下一子以鎮之,而後全局可以致勝;不然,一著之差,全局俱敗,勝負之機,間不容髮也。憶甲申法國寇臺,劉帥銘傳失基隆,退守臺北,遣林朝棟與楚軍王詩正同紮五堵、六堵,與法軍相持二閱月,法軍不得逞志於臺北也。今命林朝棟紮獅球嶺,所部將士皆前隨征之人,地勢險要甚悉,可謂用得其人矣;奈何張兆連一譖,唐總統即調駐臺中,致天塹之險不崇朝而失。雖張兆連之猜忌,亦唐公一著之差也。」 誠哉斯言,林朝棟所率「棟軍」皆鄉鄰子弟,對異族入侵,最為悲憤,個個誓死保台。唐總統捨台勇不用,而獨厚廣勇。其用兵之道,實在耐人尋味。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季商(林祖密)之嫡孫 照片為林朝棟,林光輝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林光輝》竹塹軼事——割台15年竟出現清廷「班師回朝」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西元1909年、明治42年的三月七日,新竹城發生了一件怪事,嚇得當地警察個個臉色慘綠,街坊鄰里議論紛紛。 原來當天是「北郭園」鄭拱辰五十大壽,早在幾天前,報紙即登有「鄭肇基者。竹之富豪也。其財產為當地之冠。陰曆二月間。適其父拱辰。五十初度。肇基擬大開壽宇。藉表孝思。欲向台南聘大吉陛班。來竹開演」鄭家做大壽消息早已傳開了。 「北郭園」始建於同治元年,歷時四年完工,為開台進士鄭用錫晚年養老而鳩工興建。〈北郭園記〉記載:「前後凡三、四層,堂廡十數間,鑿池通水,積石為山,樓亭花木,燦然畢備」,位於北門城外,人稱外公館;此園與西門城內,人稱內公館的林占梅「潛園」,為新竹兩大園林,皆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極盡江南園林之美。 中午時分,「大吉陛班」即在百丈寬的廣場搭起了戲台,鑼鼓喧天,唱著忠孝節義的大戲。廣場邊緣架著無數燈綵。中部一帶仕紳陸續前來;一箱箱賀禮緊隨在後。屋內壽聯壽軸,繽紛滿堂,好不熱鬧!屋外早已擠滿附近民眾,或坐或立,伸長脖子看戲台上演唱「忠孝節義」。大堂內更是賀客盈門,恭喜聲不斷。此時前新竹縣知事櫻井勉,現新竹縣廳長小澤武憲,及其屬僚二十餘人,都穿著禮服,表情嚴肅,備著禮物應邀前來。 哪知才踏進門,只見眼前賓客盡著前朝的衣冠,頂戴、朝珠、補服全穿戴整齊,圍著一樣穿著前朝衣冠的壽星祝賀;差點沒喊出「萬歲!」那個場景,就像清廷「班師回朝」。一行日本官員,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呈上禮物竟成了「進貢」,尷尬不已,愴惶離去。 事隔一個月,《台灣日日新報》四月10、11日,連著兩天登了三則報導(見照片,四月10日,五版),大意是:「台島改隸已閱十有五年,而台人猶好假清官之餘風。亦可見無實心謳歌我皇化」。報導「囊者本島人,間有赴清政府捐納者。自新竹北門外鄭某始。附近者已約四十名。而他廳之類似者尚不計焉。皆託台中阿罩霧林季商為之斡旋徵諸警官之意。必將禁用其官服。固不待言。恐至有相當制裁焉。」云云。 怪事發生這麼久了,才發佈警告新聞,必定是經過深入調查。日本當局百思不解:為何皇化十五年了,還是「人心如古」「身在曹營心在漢」。抽絲剝繭後,認定了是替父籌辦壽宴的鄭肇基,與阿罩霧林家的林季商合謀這場「故國衣冠大戲」。 林季商(也被稱為林祖密),生卒年1878-1925,阿罩霧林家嫡傳第七代,父親林朝棟於劉銘傳撫台時有「抗法、平亂、撫墾」三大功。因父親的關係,與前朝遺老遺少均有密切往來。阿罩霧林家因林文察官拜水陸提督,一直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官宦家族;之後,林朝棟輔佐劉銘傳推行新政,與台灣各大家族聯結成盤根錯結的關係。新竹「北郭園」家族,因負責新竹團練而與督辦中路營務撫墾事務的林朝棟關係匪淺。此次由林季商出面,藉著廣州水患,代理朝廷邀集台灣士子進行捐納活動,士子們自是趨之若鶩。日本以紳章獎勵仕紳,林季商以清朝品秩官銜攏絡仕紳。各取所需,也各異取趣。兩相衝突,令日本顏面無光。 台灣當時雖然版圖易色,但是一般習氣仍然不改,對於前清有功名的人,依然非常敬重。所以,有錢有勢的人,每有慶賀祭典,照例都要厚禮聘請科場中人,穿戴著紅帽黑靴,主持其事,以炫耀鄉里。再說,捐納制度從秦朝以來即有,往往是仕紳階級,除科舉、軍功之外,另一條為官之途。在國有天災兵禍,國家緊急缺糧缺餉時,朝廷會廣開捐納之門。雖說當時台灣已是日本殖民地,但是台灣人還是「人心思漢」,仍以能擁有祖國的頂戴、補服為榮。也因此,才有鄭家壽宴中的「前朝文武班師回朝」盛況。 林季商曾與清水蔡惠如,新竹鄭肇基等創立「台灣米穀公司」。林季商之姊林蘭芳嫁給蔡惠如的大伯蔡敏川,蔡惠如之姊蔡秋霞嫁給鄭肇基。三人有姻親關係,又係前朝遺少,對於異族入侵,同樣懷著敵愾同仇的憤懣。常聚集於「台灣米穀公司」所在地的「瑞軒」(林季商所建園林,後遭徵收闢成今台中公園),與抗日志士密切往來。 鄭肇基(1885-1937),曾和辜顯榮共營「昭和新報社」,年少氣盛時偶因意見不合,拿著手裡的烟桿朝著辜的頭上就砸。辜是引日軍入台北城的大功臣,鄭肇基總算吐了一口悶氣。任「偽滿州國外交總長」之前的謝介石,一度回台找鄭肇基籌款,鄭甩出兩張十元鈔票打發,令謝介石狼狽不堪,奪門而出。 蔡惠如(1881-1929),是清水「伯仲樓」蔡家少主,捨棄台中區長的名位,毅然前往大陸發展革命事業。1920年在東京成立了「新民會」,發行《台灣青年》雜誌,此雜誌為「台灣民報」的前身。1922年組織北京台灣青年會,1923年又組織上海台灣青年會,終身為抗日奔走兩岸。1925年林季商遇害於漳州,蔡任治喪委員會副主委,寫輓聯云:「慘死劇堪哀亂世,英雄誰護法;冤仇猶未復,半生知己祇傷心」。可見兩人惺惺相惜,共同為革命奮鬥的情誼。 一則前朝的舊聞,一段「台灣遺少」的陳年往事。他們處在混亂世局中,適時表現的氣節,也足堪讚嘆了。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季商之嫡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學生不知孫中山 也不知林祖密

【愛傳媒記者賴御文報導】知名作家吳淡如驚覺國中生不知道孫中山是誰的事,經過了媒體報導後,引起各界擔心台灣學生成為「史盲」。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被尊為國父,國中生不知道實在說不過去。其實孫中山推動革命時,有一位台灣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卻被多數台灣人給遺忘。這位在民國建立初期成為孫中山左右手的人就是霧峰林家第七代的林祖密。 在孫中山建立民國之後的一段奮鬥時間,霧峰林家的林祖密(又稱林季商)不只幾乎傾家蕩產全力支持,也曾經自募軍隊,幫孫中山收復被軍閥割據的廈門。 霧峰林家第九代的林光輝指出,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北方軍閥殘害剛建立的民國,孫文開府廣州,擔任海陸軍大元帥,第一次正式擁有了嫡系部隊,當時林祖密(林季商)帶槍投靠,被孫文任命「閩南軍司令」。孫軍入閩,林祖密攻占厦門,立下孫軍第一功。當年上海、厦門、海外報紙爭相報導(見照片左,林光輝提供),但是後來因為許多政治因素,這段重大史實被刻意忽略。 林光輝進一步指出,民國14年、西元1925年,孫文設北伐總部於廣東韶關,準備北閥,林祖密響應於福建華封。但是後來孫文突北上和談,林祖密孤軍於華封等孫文。無奈孫文因病而猝死於北京,林祖密不久之後也在華封遇害。 林光輝提供當時的報導指出,民國15年、1926年,何應欽部隊北伐進入福建,林祖密長子、霧峰林家第八代的林正熊自動請纓為父報仇。北伐軍進入福建時,林正熊首先攻進漳州城,也為何應欽軍建立了第一攻(見照片右,林光輝提供)。可惜後來也是因為各種因素,這又成為一段被忽略的史實。 很多人以為孫中山建立民國、以及後來在廣州開府好像都跟台灣沒關係,事實上是因為許多史實被忽略,而不了解台灣人在國父革命與捍衛民國的貢獻。 林光輝先生是霧峰林家的第九代傳人,也是林祖密先生的嫡孫,致力於恢復霧峰林家的歷史真實面貌。

鄭自隆》《穿越霧風到林家》讀書筆記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 閉戶自肅,就是要讀書(10) 書名:穿越霧風到林家 策畫:李崗 作者:萬蓓琪等 出版:台中市政府 年代:2012 五大家族 本書也是政府出版品,台中市政府出版,介紹霧峰林家,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軸;台灣從清領、日治到戰後有五大家族,霧峰林家是其一,其餘的四大家族是板橋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每大家族發跡過程都不一樣。 板橋林家是林國華、林國芳合組「林本源」商號起家,在大溪墾荒,也做米、鹽、糖、布、樟腦、木材生意,光緒年間建台北城時,清朝政府沒錢,向板橋林家借錢,因此在東西南北四門外,還開了小南門,據說是為了方便林家進城。 鹿港辜家的家主是辜顯榮,其故事大家都知道,辜帶領日軍不流血進城,因對天皇有功,敘勳成了日本貴族院議員,並獲得鹽、鴉片、菸草專賣權,產業跨足木材、糖業、鐵砂。 基隆顏家的家主是顏雲年,做的是煤礦金礦生意,現在的水金九(水湳洞、金瓜石和九份)都屬他家產業範圍。 高雄陳家家主陳中和,主要從事南洋貿易,也投資製糖,孫子陳田錨在國民黨時代長期擔任高雄市議會議長,是五大家族中在戰後持續涉足地方政治者。 和這四大家族都是營商致富不同,霧峰林家是一刀一棍一槍打出的家業,開台祖林石在乾隆年間(1746)年渡台,經由不斷械鬥,19世紀初林家由大里遷往阿罩霧(霧峰),孫子林甲寅將家業分為頂厝、下厝,頂厝為次子林奠國,下厝為長子林定邦;頂厝習文、下厝尚武,下厝從林文察以降都是帶兵打仗,清朝時代竄出功名,蓋現今「宮保第」光宗耀祖的就是下厝;頂厝林文欽中過舉,林文欽的兒子就是我們熟悉的林獻堂。 對台灣文化的貢獻 頂厝林獻堂對台灣文化、政治貢獻卓著,乙未割台,下厝林朝棟選擇西渡廈門,頂厝林獻堂留在台灣,大正年間林獻堂與友人發起「新民會」,創辦《台灣青年》,也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有選舉就是林獻堂催生出來的。 由文化啟蒙帶動民主啟蒙,大正10年(1921)林獻堂與友人創設「台灣文化協會」,協會主要活動有發行公報、設置讀報社、舉辦講習會、開辦夏季學校、舉辦全島文化講演、推動文化話劇、巡迴放映電影,以啟迪民智;自1923年至1927年(昭和2年)年間,每年舉辦演講會300餘場,連橫也是講者之一。 1924年(大正13年)台中霧峰林家的萊園舉辦夏季學校,連續3年,林家提供食宿,男女兼收,課程有宗教、哲學、經濟、西洋文明史、科學概論、社會學、新聞學、法治精神等類似大學課程,講席均為一時之選,陳炘、林茂生均曾任教;當時台灣並無大學,台北帝大至1928年方創立。 1927年文化協會受左翼勢力滲入產生分裂,左派力量取得主導權,林獻堂、蔣渭水退出,另組「台灣民眾黨」,成為台灣第一個政黨;而原先的文化協會則轉向農工運動的社會主義訴求。 此外在外族統治下,台灣的第一次選舉也是林獻堂鼓吹出來的,1920年至1934年間獻堂先生與台灣士紳投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在台灣設立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的台灣議會,賦予自治權利,1921年元月由林獻堂領銜連署,第一次提出請願。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前後發動15次的請願,歷時14年,第三次請願,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常設性組織「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因違反「治安警察法」,被捕並起訴,初審被判無罪,但檢察官不服上訴,二審部分請願人士被判刑三個月,謂之「治警事件」;他們入監服刑時,民眾夾道歡送,如同國民黨時代黨外人士「入監惜別會」的遊行活動。 終於1934年10月,台灣總督府宣布隔年開始實施台灣自治;昭和10年(1935)年4月總督府公佈「台灣自治律」,將議員的半數名額開放民選,11月22日投票,由於是第一次選舉,投票踴躍,投票率高達96.7%。 民主從不會由統治者自動恩賜,台灣選舉不是國民黨帶來的,而是林獻堂偕同鄉賢貢獻心力,甚至付出坐牢的代價,花了14年一步一步向異族統治者爭取來的。 你愛祖國,祖國未必愛你 霧峰林家是標準的「愛國」家族,清朝時對官府臣服,早期因族群械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但一壯大,官方就覬覦納編;日治期間也是心向「祖國」,一脈渡海「回歸」,留在台灣的一脈則支持民主與文化運動,但無論清領或日治、民國時期,「祖國」並沒有善待林家。 下厝開基家主林定邦死於鄉鬥,兒子林文察手刃仇人剖心奠父,並承接父親的鄉勇,後應官府召,帶領自己的部隊剿滅小刀會,收復雞籠,因有戰績,再被徵召渡海,納入左宗棠系統清剿太平天國,36歲戰死殉清,死後賜諡太子少保,這也是霧峰林家府宅稱為「宮保第」的原因。 為清廷賣命戰歿的林文察,其弟林文明因戴潮春事件返台協防,也因鄉鬥訴訟及向官方索餉,被清吏設計殂殺於彰化縣衙,成了「壽至公堂」的民間傳說,清吏欠餉幫鄉黨圍事殺人,宛如黑道。 林文察的兒子林棟樑,14歲世襲爵位,成立「棟軍」,參與清法戰爭,協防基隆,屬劉銘傳系統,並取得開山撫番權,逐步敘功至二品頂戴賞黃馬褂,讓林家政經勢力到達頂峰,甲午戰爭再協防基隆獅球嶺,但因不屬新任巡撫唐景崧派系,被排擠調回台中;乙未割台選擇舉家內渡,抑鬱而終。 林棟樑的兒子林祖密,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討袁護法戰爭,被孫文任命為閩南軍司令,活躍閩粵地區,官至少將,1925年被軍閥李厚基燹屋殺人,年方48歲。 林祖密的兒子林正亨,出生於鼓浪嶼,畢業於南京陸軍官校,抗戰期間加入緬甸遠征軍,作戰身中16處刀傷,險些喪命;1949年被國民黨指為「匪諜」,隔年槍決於馬場町刑場。其妻沈保珠攜子,偷渡至香港再轉北京,投奔台盟謝雪紅,文革期間被打為黑五類;子林為民,因生活困苦,40歲方入大學,畢業於人大新聞系;女林青,母親偷渡時年方1歲襁褓,只能留台依附族人,為水果販。 下厝一脈,遭遇令人唏噓,頂厝系統在台,日治期間發展不錯,林獻堂望重士林,曾環遊世界378天;他也是愛國的,一生堅持不說日語,1936年在上海與當地仕紳會面,說是「歸來祖國」,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將其歸為日治時期台人的「祖國派」,但1945年「祖國」真的來了,他被國民黨228的凶殘嚇壞,1949年避居日本,留下「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詩句,心中只剩「故園」再也沒有「祖國」,至1956年病逝,終生不回台灣。 國民黨馬英九最推崇蔣渭水,但渭水先生若不早逝,「祖國」來了,其下場可能就和另一個「愛祖國」的報人林茂生一樣,被國民黨屠殺,若幸運,也或如獻堂先生避走海外,終老異鄉。 崇拜因為距離,距離產生想像,想像誘發美感,台灣地處邊陲,因此視「祖國」如天朝,甲午敗戰割台,台民宛如棄嬰,對「祖國」更加孺慕,霧峰林家業大家大,本就必須選擇與官府合作,向當權者靠攏,但你愛祖國,祖國未必愛你,霧峰下厝一脈就是斑斑血淚。 「祖國」不是單一的指涉,而是一個概括的概念,包含你所認同、熱愛的政府、政黨、政客、偶像、宗師、seafood都是,如「你愛○○○,○○○未必愛你」,你愛他們,但有時他們會傷你更深。 幻滅才是成長的開始,這是司迪麥口香糖廣告說的,說的也真對。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賴祥蔚會客室》人如其名——還原霧峰林家歷史光輝的林光輝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認識林光輝先生是很意外、卻又必然的緣分。2018年我以霧峰林家真實精彩歷史為題材,寫下了第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的初稿(2020年出版)。朋友得知,好心介紹我們認識。經常回霧峰林家的林光輝住在新店,我住板橋,約在師大路見面。 至今猶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林光輝一說起家族的歷史,各種秘辛滔滔不絕,宛如天馬行空,令人瞠目結舌,偏偏又各有所本,都有考證資料,絕不是一般的道聽塗說、穿鑿附會。 我對歷史小說的堅持,是以真實歷史為大框架,去填補虛構的故事與情感。當初為了寫出霧峰林家第五代林文察的傳奇人生,自忖用功甚勤,在發想與準備的幾年時間裡,認真讀過的歷史檔案、專書跟文獻,已經足以讓我寫出幾篇研究論文,勉強算是霧峰林家歷史的半個專家。但我那些從紙本上得來的知識,相較霧峰林家第九代林光輝的所知,幾乎就如阿罩霧圳在一百多年歲月裏接引灌溉農田的溪水中的小半桶水,實在不值一提。 霧峰林家不只牽動了半部台灣史,又跟台灣幾大家族之間都有緊密的聯姻關係。林光輝以還原祖先歷史為使命,一生積極找尋史料,堪稱全世界最熟知霧峰林家歷史的人,信手拈來,處處精彩,他平常的分享內容,已足以成為口述歷史的重要題材。 林光輝對家族歷史之認真,可以從一件小事看出。林文察是從一品的提督,這是清朝台灣人當到的最高官位。清朝官服叫補服,上面還有代表文武品級的鳥獸補子。清朝一品武官的補子標誌為麒麟。日前聊起官服,林光輝很認真分享他的最新發現原來清朝不同皇帝年號時代的補子也不一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各有設計,光是麒麟就頗有變化,其他可想而知。 有兩位台灣人在清朝當到了從一品的提督高官,一位是王得祿,他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時擔任浙江提督;一位則是林文察,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擔任福建陸路提督,還曾經兼任水師提督,一人身兼雙提督。王得祿與林文察都是提督,官服的補子都是麒麟,但色彩與圖樣頗有不同,內行人一看便知。 霧峰林家有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大大豐富了霧峰林家與台灣的歷史。霧峰林家還有林光輝,努力為祖上還原並保留精彩的歷史。一般人或許不能像林文察那樣建功立業、開創歷史,但一定可以效法林光輝,還原並保留自己家族走過的足跡。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霧峰林家百億祖產驚傳險遭侵吞

【愛傳媒採訪中心報導】霧峰林家長房嫡系子孫林義功12月24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聲稱霧峰林家百億祖產驚傳險遭侵吞,希望政府與司法機構還他們公道。 霧峰林家百年產業是屬於「林本堂祭祀公業」,在日據時代被迫改為「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現存的20幾筆不動產均登記在「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名下,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林義功說,這些資產遭到林正方及林俊明父子自民國103年起,陸續企圖以另一家名稱相似的公司侵佔產權。 林義功指出他為林家之嫡系子孫,而林正方、林俊明等人則為偏房子孫。但是林正方、林俊明卻對台中市政府及大里地政事務所提告,主張「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即是林正方)等同於「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企圖混淆試聽將原本登記在「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名下的霧峰林家百年產業移轉至「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還好都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敗訴確定在案。 林義功說,儘管林正方在前述司法敗訴,仍以「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之名,向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申請霧峰林家國定古蹟管理維護的補助款多筆,直到107年間,補助款改由文化部統一核撥後,文化部才表示補助款的對象應該是「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而不是「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不服憤而提告,亦遭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確定在案,才將林正方及林俊明兩人巧奪領取國定古蹟補助款多年之不法情事曝光。 林義功指出,林正方擔任「林本堂產業株式會社」管理人達40餘年至今,不曾改選,不曾開會,也不曾公布財產狀況,卻將管理權全部委由資本額僅有新台幣1萬元的「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營運,既向主管機關領取巨額的補助款,也對外收取門票,收益高達數億元,嚴重損害霧峰林家全體子孫的利益,請檢調機關主動偵辦林正方、林俊明兩人涉及侵占背信及詐欺等罪嫌,還給霧峰林家全體子孫一個公道。

獨家!被掩藏的台灣秘史將公開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翻開近代史,真正的台灣第一世家絕對是霧峰林家,但是過去因為各種因素,霧峰林家的歷史始終被掩藏或是刻意遺忘,如今在林家後人的努力之下,一本超重量級的林家研究史書即將公開,絕對會顛覆許多人對台灣近代史的理解。 霧峰林家遷台以來,第五代的林文察、林文明都是傳奇人物,還曾經帶領台勇反攻大陸、打敗太平軍。第六代的林朝棟(林文察之子)更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左右手,不只自力組建了「棟軍」,在中法戰爭時,多次打敗進攻台灣的法軍;在劉銘傳建設台灣第一條鐵路時,林朝棟也是枕木等重要資源的提供者。第七代林祖密(林朝棟之子)則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後來成為國民革命軍最重要的閩南將領。 儘管霧峰林家對台灣近代史影響深遠,但是因為政治等許多因素,霧峰林家不只經常遭到政治打壓,真實歷史也因此被刻意遺忘或掩藏。 台灣重量級歷史學者黃富三曾經出版兩本霧峰林家的歷史研究,包括1988年《霧峰林家的興起》,以及1992年《霧峰林家的中挫》,整理出了霧峰林家第五代之前的歷史,從第二本書出版距今已經將近30年,終於有了第三本。 霧峰林家第九代的林光輝(見照片中,右為黄富三教授、左為許雪姬教授),是林祖密的嫡長孫,他畢生致力於整理、重現與介紹霧峰林家的真實歷史,費盡苦心、千辛萬苦收集了最完整而詳細的史料,並且委託退休多年的黃富三教授再度出馬,已經完成《霧峰林家的中興》一書,要讓霧峰林家第六代林朝棟的真實歷史被世人看見。 堪稱霧峰林家史料世界第一人的林光輝,信手拈來都是第一手的台灣近代史珍貴史料,而且熟知背後的史實,讓許多台灣重量級的歷史研究者都自嘆不如。林光輝表示,他手上還有許多珍貴史料,都會讓人對台灣近代史耳目一新,尤其是關於第七代林祖密的部分,更具顛覆性,也已整理好了準備公開。 霧峰林家的精彩歷史,一直是藝文界關注的焦點,台灣大導演李崗為了讓台灣歷史不淪為政治角力,幾年前曾經籌資數千萬拍攝《阿罩霧風雲》重現霧峰林家的歷史,台藝大教授賴祥蔚2020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林光輝還特別把這本書推薦給關心霧峰林家歷史的前總統馬英九。 隨著霧峰林家重要史料的第三次出版公開,預料將會掀起新一波的台灣歷史研究與改編熱潮。

李中邦/林光輝:霧峰林家連結兩岸歷史

林光輝,1951年生於台中霧峰林家宮保第,從事貿易、房地產生意,也肩負恢復霧峰林家歷史定位的使命。 其先祖林石1746年自福建漳州遷居台灣彰化,之後再遷至霧峰發展,至第五代林文察曾返內地在清廷任官,協助閩浙總督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國;曾祖父林朝棟於「中法戰爭」時在台抗法有功,並留下「棟軍」幹部,成為日後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主力;祖父林祖密(在台稱林季商)更是放棄在台日籍,回福建申請恢復中國籍,並變賣家產,參與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對抗軍閥,也幫助台灣人對抗日本統治;五伯父林正亨投筆從戎,(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參加抗戰,但在台灣光復後,因參與二二八、涉入「匪諜案」,於1950年在馬場町遭槍斃。 林光輝工作之餘全力在兩岸重拾林家的歷史,三次赴黃帝陵拜謁;2007年成立「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至今仍為該會名譽理事長,持續為兩岸歷史連結奉獻心力。  李問: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林家的歷史?後來如何收集相關史料? 林答:我跟大家一樣,小時候受的是制式教育,所知有限。那時教科書完全沒提林家林朝棟、林祖密這部分歷史。偶爾聽祖母講孫中山、蔣介石的故事,但直覺她是老糊塗、亂講話,孫中山多偉大,我們家怎麼可能跟他有關係。初中時,有一次祖母在電視上看到宋美齡,卻說那不是她當年認識的「蔣太太」,我很詫異,但之後陸續聽到長輩講一些故事,讓我覺得我們家族似乎真的「很特別」。 20多歲時,看到祖父在照片裡的穿著、神態,皆顯示出他有與眾不同的氣宇。親戚給我看祖父當閩南軍司令,以及和蔣介石一起升少將的證書,我才恍然大悟,祖母講的都是真的,問題是,為什麼史書裡都沒提及?講到林家,說的皆是林獻堂及他的後人。有親戚告訴我,那是因為我這一系的人都遷到大陸去了。 於是我開始大量收集有關祖父的資料,到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去收購,請老闆們一有清代的文件就趕快通知我。其實,牯嶺街很多日據時代的資料都提到了林家,只是當時以為那些大概是別系的。因此我僅收集到曾祖父的資料,卻沒有祖父的資料。況且,在舊書攤購得的資料片片斷斷,都是在寫別人的故事時偶然觸及到我家,我若拿那些去跟人爭辯,感覺很不踏實,別人也可能會認為我小說看太多了,可信度低。 直到有一次,台大城鄉研究所來我家協助整修、畫圖,卻在門房(警衛室)角落發現兩個大箱子,滿是灰塵,大概擺在那兒已近百年,一打開來,全是信函、文件。日後點收,達3000多件。帶著這些文件去請教台大黃富三教授(現為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他眼睛為之一亮,知道是最珍貴的原始史料。自此,我家族的歷史就有所本了,之後我與國史館、中研院合作,經過學者們的研究、整理和嚴謹論述,呈現出越來越完整的面貌,原本從日本人來台後就消失了的林家歷史,也就一點一滴地從兩岸的歷史中找回來。  問:您從這些資料中爬梳出哪些真相?就您所知,家族的愛國事蹟為何會被塵封數十年? 答:我高祖父林文察曾到大陸帶兵協助朝廷平定太平天國(1864),曾祖父林朝棟則受來台巡視的福建巡撫岑毓英欣賞,推薦給當時督辦台灣事務的劉銘傳,並於「中法戰爭」(1883.12-1885.4)中,在基隆、北台灣一帶挫敗法軍。清代兩次對有戰功者封地,高祖父、曾祖父皆是其中受封最多的,這影響非常大,許多台灣世家就是這樣興起的,林家當時跟全台灣名望家族都有淵源。而林朝棟又擅長經營糖、樟腦、撫墾等多種事業,且留下頗具規模、組織的「棟軍」、「隘勇」體系。甲午戰後,台灣割日,林朝棟亦曾帶兵抵禦日軍登台,後為保存實力,棟軍撤散至各地,繼續對抗、鬥爭。林朝棟也偕家眷內度福建。 由所收集來的資料和新出的信函,劉銘傳的事功有了佐證。現在獨派經常故意將劉銘傳講得很不堪,好像他啥事都沒做,晃一下就走了。事實上,劉銘傳鋪設鐵路,開港口,設電報局、電信局,開山撫番,都有具體記錄,足資證明清廷、劉銘傳確實有建設台灣,而從旁協助執行的就是林朝棟。 其次,了解到日軍持其優勢武力進侵台灣,曾祖父如何調兵跟日軍周旋,並證明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副總統丘逢甲、黑旗軍劉永福,實質上都可歸屬為「棟軍」。 再者,日據初期台灣的抗日活動如羅福星、噍吧哖事件,幕後支持者都是林季商(林祖密)。還有,林家人林朝崧、林幼春創立了具抗日色彩的詩社「櫟社」;林祖密又出錢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捐助由蔡惠如出面發行的《臺灣青年》雜誌,推動文化抗日。也就是說,林家是日據時代台灣人武裝及非武裝抗日的主要推手。 可是,不僅教科書不記載,現代人寫1895年前後的歷史也沒有提到林朝棟,我認為,過去好幾代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都已積非成是且「定型」了;曾祖父、祖父被忘掉是不對的,一定是有什麼原因。而葉榮鐘的後人葉芸芸、葉蔚南給了我很重要的線索,他們說:日本記者好像什麼都敢寫,但實際上有些人事物,當局是不准他們碰的,譬如:林朝棟、林季商這兩個名字絕對不能出現。怪不得祖父過世時,連我們家族出資辦的《臺灣民報》都不敢報導。日據50年,日本殖民當局就是要讓林季商這邊的林家「自然消失」。  問:您祖父曾跟隨孫中山革命,與國、共都有來往,顯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著緊密的歷史連結,您認為這段歷史對兩岸關係具有什麼意義和啟示? 答:20世紀初,祖父就跟林森(在台當過電報局長)、岑春煊(岑毓英之子)、陸榮廷(棟軍)等人熟識。不論是民國肇建或持續的國民革命期間,祖父與這些人很自然地支持了在中國南方的孫中山。1913年11月,祖父放棄日本籍,恢復中國籍,這犧牲很大;那時殖民當局為籠絡祖父,曾說,只要待在台灣,就給他貴族的地位;如放棄日籍,就不能動用他在台灣的財產、不能擁有台灣的土地,迫使祖父得將部分產業低價轉讓給親戚,有的則遭總督府沒收。 孫中山當時缺乏資金又沒有部隊,祖父常變賣家產捐助革命,且為孫中山最初所擁有部隊中的閩南軍司令,歷任參軍、參議,追隨孫中山長達10年。期間,蔣介石與陳炯明不愉快時,曾住過祖父在鼓浪嶼的宅邸;葉劍英其時是廣東軍裡的一名中級軍官,到過我家,朱德也來過。所以說,祖父與國民黨、共產黨人士均有深厚的淵源。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在福建當省長的林森一離開,時任水利局長的祖父就遭北洋軍閥李厚基的部下逮捕殺害,他一生為抗日、革命,到最後居然付出生命代價。 再延續下來,我有個姑媽林雙盼(林岡),年輕時從台灣跑到南京讀書,抗戰軍興,她前往重慶,找葉劍英打算再轉到延安,日後她與董必武的政治秘書兼《新華日報》記者魯明結合,就從此留在大陸。 伯父林正亨抗戰時在緬甸作戰受重傷;台灣光復後,伯父重整祖父在漳州的農場,而且漳州、台灣兩邊跑,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在台北車站鎮懾過鬧事的流氓,國民黨看他影響力這麼大,對他有所忌憚,戒嚴後,沒有經過審問,就在馬場町第一個槍斃了他。可以說,兩岸大時代的脈絡,林家在每一個歷史關鍵事件,幾乎都涉入其中。 我家族從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到林正亨數代,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近現代的亂事、列強欺凌、抵抗日本、國民革命乃至國共合作、鬥爭,整個歷史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繫,林家的故事,正是在這接點上。 講述家族故事是我的使命,如果不講,歷史就會被埋沒。20餘年的努力,大陸拍攝的電視劇《滄海百年》、李崗的紀錄片《阿罩霧風雲》都出來了。大陸方面對林家的愛國事蹟十分重視,全國台聯會前會長林麗韞、梁國揚、現任會長汪毅夫等人都曾至霧峰林家參訪。當然這還不夠,仍有很多更深層的事蹟待研究發表,譬如:全世界都不認為中國有司法體系,而我們家族就有從台灣府到福州省城再到北京督察院三審的訟案,完整的一個循環,一公布,別人就會承認中國存在司法體系。 另外,當前獨派喜歡濫用歷史宣揚,但他們講的歷史是經「選擇」、「裁剪」過的,符合、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的才講,不符合的就掩蓋,又強調推翻滿清、民國建立跟台灣人無關,那是很偏頗的歷史論述,一遇上阿罩霧林家,就不攻自破。林家的故事真的很值得兩岸研究、了解。  問:為延續台灣12位前輩於1946年組成光復致敬團,前往拜謁黃帝陵,您在60年後三度以光復致敬團後人的身分前往謁黃帝陵,表達台灣人認祖歸宗的心意,請問您認為該活動的意義何在? 答:林憲老先生是丘念台的秘書,十多年前他從日本回到台灣,告訴我一段令我動容的往事──1946年台灣剛光復,百姓對陳儀施政非常不滿,丘念台發起祭黃帝陵的活動,請林獻堂召集全台最有名望的12位士紳,到南京與中央政府直接就時局溝通,並轉交民眾的捐款,再前往西安祭拜共同的祖先。 該團在南京見到了各部會重要首長,但在前往祭黃帝陵時遇到大雨阻隔,未能抵達,只好改在陝西耀縣遙祭黃帝陵。這些人皆為地方大老,深知台灣那樣下去早晚會出事,此行也在防患於未然,不料,翌年還是發生了二二八的憾事,如果當時中央接受丘念台等人的建議,採取補救措施,或許就不會發生二二八事件。 60年後的2006年,林憲想彌補這個缺憾,遂找王曉波教授與我,邀請當年「致敬團」的後人,再一次去祭黃帝陵、立碑,發揚祭拜先祖的精神,也想藉此向北京表達,台灣同胞是心向祖國的,同時讓台灣人民了解,當年各地代表人物曾去祭黃帝陵,用行動表達回歸祖國。後來2011、2016每隔5年我們就再去一次。我相信,這可以喚醒台灣人及研究台灣史的學者清楚知道,台灣與大陸同祖同宗,都是中國人。   問:「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立的宗旨為何?您擔任理事長時,完成了哪些具體事項?而您希望該團體未來朝什麼方向努力?答:協進會是2007年成立的,正是以2006年祭黃帝陵那一團人為基礎,再邀一些抗日的後人組成,例如台中丘逢甲/丘念台、屏東蕭道應、蘆洲李友邦、苗栗羅福星、新竹姜紹祖、瑞芳李建興、台中呂赫若的後人。事實上,1895到1945年期間堅決抗日者幾乎涵蓋各大家族,協會的成立等於把對抗「親日御用紳士」的這一支力量重新建立起來,告訴世人,我們的祖先是台灣人,但不願被日本殖民統治。 協進會成立以來做了不少事,其中包括(一)促請政府豎立「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的碑文,(二)建請政府讓王敏川、翁澤生、洪朝宗、洪朝生重新入祀忠烈祠,(三)每年在中山堂舉辦台灣光復節紀念活動,(四)出版《破碎山河誰來補?台灣抗日先賢先烈傳》。 ●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