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MIT新人陳漢聲 用藝術家的方式存活

 【記者林可妮報導】「成為藝術家,讓我有機會在這個社會既定的成功方式之外,還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存活下去。」

 文化部培植台灣藝術新秀接軌產業、進軍國際的MlT計畫已經邁入了第二個十年,今年的「2018 Made In Taiwan – 新人推薦特區」,獲得推薦的新人之一是陳漢聲。

 農家出生的背景,讓陳漢聲的作品中似乎多了幾分質樸原生的況味,他在自我與他人溝通的反覆折衝中,努力澆灌出一塊屬於自己理想中的藝術淨土。

 在兩位貴人的鼓勵下,陳漢聲至今仍不斷嘗試打造結合科技與工藝、突破人們感官的創作。這兩位貴人,一位是陳漢聲的母親,另外一位是工藝師傅施麗梅。

 人與自然、工業與農業的曖昧和流動,在陳漢聲的作品中顯而易見。本身擁有諸多工藝收藏的陳漢聲,提到渴望在藝博會收藏更多流露溫度與謙卑的作品,究竟誰會在他的口袋清單中呢?

 陳漢聲接受訪問時開心說:「這次能夠獲選MIT新人,感到非常的開心,能夠在台灣首屈一指的藝術博覽會中展出,讓人非常的期待!這次展出的作品,皆是我2018年最新的創作,我試圖將傳統工藝、纖維與科技動力、聲音、裝置等結合,找尋創作新媒體的更多可能,希望帶給觀眾一個感官上的新體驗,以及顛覆對於傳統媒材與科技創作的既定想像。」

 陳漢聲這次兩個系列的創作,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例如生活中的小盆栽,看到人們對於種植與綠地的慾望,試圖透過不同的創作方式,回應這些日常的觀察與感受。其中,《小清翫系列》以常民的工藝,日常風景的收集,作為一種生活敘事的方法。而《共生苗-土壤與時間》則延續他過去的創作《共生苗》,是故鄉農業風景與工業環境共存的現況描述。人與自然、工業與農業的曖昧和流動,往往會出現在他的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