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自然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疾呼一個都不能少!2019地球日「與野共生」 號召各界響應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以及台灣地球日公布今年(2019)的地球日主題為「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呼籲各界關注物種生存危機,一同守護生物多樣性。 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過去40年來野生動物的數量下降了60%,而除了老虎、大象、等明星物種之外,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們也正以飛快的速度消失在地球上。今年世界地球日即以「蜜蜂」作為代表物種,象徵「再小的生物,都具有無可取代的生態地位」,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台灣地球日以「生活中的生物多樣性」為主軸規劃一系列活動,包含講座、工作坊以及生態工作假期,並攜手國立臺灣博物館、田裡有腳印市集、彎腰市集以及數個NGO共同舉辦地球日市集,邀請民眾認識居住在城市中的生物鄰居們,期望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城市。 系列活動由4/20、4/21的地球日「與野共生」市集拉開序幕,市集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精選50組綠色店家、10個NGO共襄盛舉,12場精采的講座、DIY、地球電影院輪番上陣,現場集點還能獲得限定版紀念品,讓民眾吃喝玩樂也能愛地球!同時會推出線上市集「生態學家夢のSupermarket」,展現餐桌上的生物多樣性。環境資訊中心也與林務局合作,共闢「與野共生」專欄,介紹人與野生物共處的案例。圖/ 地球日市集精選50組綠色店家、10個NGO,讓民眾吃喝玩樂也能愛地球!圖/ 地球日系列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  4/28(日)的「城市養蜂初體驗」將帶領民眾認識全球正夯的城市養蜂,活動中近距離接觸蜜蜂、學習如何與蜜蜂相處、DIY製作蜂旅館,還有機會嚐到最新鮮的蜂蜜!而5/12(日)的「一枝草的阿木傳情」歡迎民眾帶著媽媽參加,跟著講師走進菜園觀察蔬菜、野草、昆蟲間的微妙互動,然後利用葉拓做出獨一無二的母親節卡片送給最親愛的阿木!圖/ 「城市養蜂初體驗」,將帶民眾體會城市養蜂的樂趣。 5/25(日)「與野共生:森林夜探體驗趣」則是新竹自然谷難得一次對外公開的生態工作假期,更加碼推出夜間生態導覽行程,一窺夜晚生態的神秘面貌。自然谷是全台唯一的「環境信託」案例,保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堪稱淺山生物的秘密基地。這次的活動,民眾可以親身參與棲地守護行動,並利用在地的竹子自製竹吸管;享用完客家風味晚餐後,便進入越夜越熱鬧的淺山森林裡,靜下心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圖/ 歡迎民眾參與自然谷的棲地守護行動,響應2019地球日「與野共生」。 今年的「綠色生活21天」將於4/2正式展開,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討論。綠藤生機自2017年起,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發起綠色生活21天,響應台灣「百萬綠行動」,目前已累積超過 86,000 個綠行動,並透過社群力量強化參與度,讓1+1>2!。綠藤生機:「2019綠色生活21天slogan 是「一起習慣為自然」,希望更多人一起養成綠色習慣,透過彼此交流,感受到環保也可以是快樂的事!」為呼應「與野共生」主題,更與知名插畫家咻咻熊合作 LINE 貼圖,此外,今年還有 RE-THINK 加入共同主辦,將綠行動化成趣味插畫,期待帶動更多人參與綠行動!圖/綠色生活21天於社群媒體上引發熱烈迴響。來源:綠藤生機 士林科教館將於4/20~6/9舉辦「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特展,展示塑膠如何改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響應地球日,凡參與地球日指定活動並留下email者,即可以優惠票價入場參觀,了解塑膠汙染的議題。 台灣地球日鼓勵民眾從生活中做起,支持友善農產品、親近大自然、關心環境議題等,都是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好方式,「現在開始採取行動,就有機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MIT新人陳漢聲 用藝術家的方式存活

【記者林可妮報導】「成為藝術家,讓我有機會在這個社會既定的成功方式之外,還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存活下去。」 文化部培植台灣藝術新秀接軌產業、進軍國際的MlT計畫已經邁入了第二個十年,今年的「2018 Made In Taiwan – 新人推薦特區」,獲得推薦的新人之一是陳漢聲。 農家出生的背景,讓陳漢聲的作品中似乎多了幾分質樸原生的況味,他在自我與他人溝通的反覆折衝中,努力澆灌出一塊屬於自己理想中的藝術淨土。 在兩位貴人的鼓勵下,陳漢聲至今仍不斷嘗試打造結合科技與工藝、突破人們感官的創作。這兩位貴人,一位是陳漢聲的母親,另外一位是工藝師傅施麗梅。 人與自然、工業與農業的曖昧和流動,在陳漢聲的作品中顯而易見。本身擁有諸多工藝收藏的陳漢聲,提到渴望在藝博會收藏更多流露溫度與謙卑的作品,究竟誰會在他的口袋清單中呢? 陳漢聲接受訪問時開心說:「這次能夠獲選MIT新人,感到非常的開心,能夠在台灣首屈一指的藝術博覽會中展出,讓人非常的期待!這次展出的作品,皆是我2018年最新的創作,我試圖將傳統工藝、纖維與科技動力、聲音、裝置等結合,找尋創作新媒體的更多可能,希望帶給觀眾一個感官上的新體驗,以及顛覆對於傳統媒材與科技創作的既定想像。」 陳漢聲這次兩個系列的創作,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例如生活中的小盆栽,看到人們對於種植與綠地的慾望,試圖透過不同的創作方式,回應這些日常的觀察與感受。其中,《小清翫系列》以常民的工藝,日常風景的收集,作為一種生活敘事的方法。而《共生苗-土壤與時間》則延續他過去的創作《共生苗》,是故鄉農業風景與工業環境共存的現況描述。人與自然、工業與農業的曖昧和流動,往往會出現在他的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