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許素娟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
【記者許玟儀報導】美麗的偏鄉學校,是許多年輕教師的中繼站,也往往是日後教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一站。但對從小在花蓮鄉下長大的許素娟老師來說,獻身偏鄉學校,卻是她投入教育工作的起點,也是終點。
「一開始我就決定選擇位於原住民部落的偏鄉小學,總覺得資源少的地方才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投入。」這個決定,讓許素娟老師在花蓮偏鄉一待就是17年,即使在婚後,先生殷殷期盼她能轉回玉里鎮上服務,許素娟老師仍不為所動。
卓楓國小目前以布農族孩子為主,每個年級僅有一班,每班人數皆在個位數。人口外流導致的生員減少、學校整併,以及教師流動率高、代課老師比例偏高等問題,幾乎是偏鄉學校的共同宿命。
許素娟說,偏鄉孩子的家庭,除了單親、隔代教養的比例偏高,即使是一般家庭,父母多半為了三餐而奔波,難以顧及孩子的各種狀況。「所以,每個老師都是身兼父職、母職,甚至阿公、阿嬤職,把每個學生當自己孩子看待。」
聽許素娟老師說得輕描淡寫,事實上,在家庭功能失衡比例偏高的偏鄉中,父母的經濟和情緒問題嚴重影響孩子學習情況者,並不在少數。「曾有孩子因單親的父親借酒澆愁,常被訓話到半夜,長久下來不僅影響學習狀況,更造成身心的問題。」許素娟說道。
也因為看到這些問題,許素娟在5年前決定利用暑假到東華大學進修輔導學分,這讓她在教務組長、訓育組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等歷任職務之外,又多了一項資格--輔導室教師,可以將輔導工作「攬到」身上來。
許素娟坦言,原本提出申請兼任輔導室教師時,校長是不太贊成的,因當時身為總務主任,在學校有重大工程進行的情況下,校長擔心她負擔太重。但因當時一個五年級生小榮的狀況特殊,校長最終仍同意了許素娟老師的提議。
小榮四年級剛轉到卓楓國小時並沒有異樣,但五年級時,逐漸出現手指萎縮的情況,甚至連握筆寫字都很吃力,上體育課時也無法握球。由於小榮的狀況特殊,在花東缺乏相關醫療資源的情況下,必須送到臺北就醫診治,以便能爭取到後續特教資源。但小榮家中經濟狀況不是很理想,沒有心力可以讓孩子就醫。
「很幸運的,我們爭取到臺北一個退休老師的協助,湊了一些錢,讓孩子有機會到臺北就醫,才診斷出小榮疑似因肌肉病變導致肌肉攣縮,是屬於相當罕見的疾病。」許素娟說,由於當時小榮不僅手指蜷曲,連腳趾也逐漸呈現彎曲的現象,為他申請殘障手冊並爭取特教資源,成為迫在眉睫的事。
從進醫院做切片檢查,到成功申請殘障手冊,足足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小榮的母親因要一肩挑下四個孩子的生計,根本無暇他顧,於是許素娟師便一手攬下小榮的就醫及聯繫工作。
「幸好在六年級時,小榮已被納入特教生的服務對象,除了每週三天有特教輔導老師、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到校進行諮詢與復健工作,平常也可在鄰近的醫院進行復健療程,讓小榮的狀況不至於再惡化下去。」許素娟說道。
身處偏鄉學校,許素娟看到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正面臨著人生的逆境與困境。她認為,所謂的困境,或許是為師者過度的擔憂,孩子其實都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有時,有些現實因素也的確不是自己能力所及。但身為教育工作者,只希望能盡自己所能,帶領孩子越過偏鄉的藩籬,讓他們有機會透過多元的學習,建立自信與成就感,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期許。
這幾年,許素娟老師又再兼任學校的鄉教育會總幹事,將推動教育的觸角伸得更遠了。身兼很多重要又繁重的工作,難道不會累嗎?許素娟說:「在卓楓裡,我們就是一家人。建構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不離不棄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我從事教育的初衷與信念,也因為有這些孩子們,讓我的生命更加豐富,人生更有意義。」
圖/許素娟老師
訊息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