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調查指出,文化部所屬英語國際傳播平台TaiwanPlus因編採決策權集中於外籍主管,導致與台灣籍編採人員在新聞選題與內容取向上出現歧見,甚至有台籍員工因英語帶有台灣腔而被拒絕出鏡播報,引發歧視疑慮。監察院促請文化部檢討組織架構與用人政策,確保新聞內容能真實呈現。
監察委員6日發布,監委林郁容、紀惠容及王美玉調查發現,TaiwanPlus 自2021年起作為文化部「發展國際數位傳播計畫」主體平台,總經費高達新台幣58億元,目標是以英語向國際社會傳達台灣立場。不過,該平台觀眾集中於亞洲(67.6%)與美洲(20.6%),其他區域明顯偏低,顯示成效未達擴展國際能見度的政策目標,且內部未深入分析觀眾停留時間或互動行為,僅流於表面統計。
監察院指出,TaiwanPlus 的新聞決策權過度集中,跨國團隊共識不足,對國內外新聞標準理解差異大,導致選題偏差、焦點失準等問題,影響公信力與形象。部分外籍主管對台灣社會脈絡掌握有限,造成團隊溝通不順與內容失衡風險。
在內部管理上,調查顯示平台以「語言可理解度」為由,拒絕有台灣腔的英語播報員上鏡,卻錄用英、美、印、紐等多種口音者。監委認為,此舉違背TaiwanPlus 展現台灣文化多元性的初衷,也恐涉排斥台灣人才。監察院要求文化部檢討選任標準,建立多元包容的語音政策。
TaiwanPlus 對此回應,主播選任主要考量語言清晰與專業度,並非以口音區別優劣,否認有歧視情形。文化部則表示,將檢討現行制度,強化本土新聞專業參與,建立具台灣視角的編輯架構,以提升國際傳播力與文化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