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西湖「機器魚」能撈手機?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

西湖景區公安在水下放入鯊魚狀機器,主要功能在於水下探測與生態監測。圖/取自蘆芽琴聲遠微博
西湖景區公安在水下放入鯊魚狀機器,主要功能在於水下探測與生態監測。圖/取自蘆芽琴聲遠微博

近日網路上流傳「杭州西湖裡出現了鯊魚狀機器,可以幫遊客撈手機」的說法,引發廣泛關注。不過,陸媒查證發現,這一說法存在誤解。所謂「機器魚」其實是由西湖景區公安會同大陸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發的仿生裝置,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主要功能在於水下探測與生態監測,而非直接打撈手機。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這款機器魚長約60公分,外層採用仿真硅膠魚皮,尾鰭柔軟擺動時幾乎不產生水流擾動。研發團隊特意模仿了西湖鯉魚的外形,使其能夠靈活進入淺灘與水草叢中,不會驚擾水鳥或破壞水生植物。這也是其「魚形」設計的初衷——在科技應用中最大程度減少對西湖自然生態的干擾。

《北京時間》指出,機器魚搭載了高清攝像頭與多組感測器,能實時定位落水物品,誤差小於10公分,並可進行水質監測、物種識別與外來物種預警。但需要指出的是,機器魚只能定位,無法直接撈起手機。真正完成打撈工作的,是景區保安與工作人員。

西湖景區日常使用的設備包括,伸縮桿配備實時攝影鏡頭,能快速鎖定手機位置。再利用吸附裝置在短時間內撈起手機。2023年1月,就曾出現30秒成功撈手機的案例。在高峰期,景區每天能撈起多部手機。2024年春節兩天就成功撈出17部手機。

機器魚長約60公分,外層採用仿真硅膠魚皮,尾鰭柔軟擺動時幾乎不產生水流擾動。圖/取自蘆芽琴聲遠微博

機器魚長約60公分,外層採用仿真硅膠魚皮,尾鰭柔軟擺動時幾乎不產生水流擾動。圖/取自蘆芽琴聲遠微博

雖然西湖「機器魚」傳聞引人注目,但機器魚更大的價值在於生態保護。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與生物圈保護區,湖內擁有56種魚類與72種水生植物。景區公安表示,機器魚未來將更多用於長期水下巡檢與環境監測,而非僅僅服務遊客的打撈需求。

在2025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上,兩條灰色機器魚首次亮相,靈活的魚形外觀引起各國代表關注。評論員段玉龍指出,機器魚的價值從不在「撈起什麼」,而在「守護住什麼。

西湖「機器魚」撈手機的傳聞,實際是一場誤解。它並非真正的「水下打撈工」,而是「生態哨兵」。真正完成打撈的,仍是人工與簡易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