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現任律師
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日前拍板,決議自明年起,每月最低工資將由28,590元調整至29,500元,增加910元,調幅3.18%;時薪也由190元調高至196元。這已是連續第十年調漲,執政當局引以為傲,聲稱將有近247萬名勞工受惠。然而,在這些熱鬧喧騰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揮之不去的矛盾與焦慮。許多人心中不免要問:十年來最低工資屢屢攀升,究竟是真實的福祉,還是虛幻的幻影?
《最低工資法》今年正式上路,明文規定應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並得參考包括勞動生產力、薪資增率、GDP結構、家庭收支、最低生活費在內的十項指標。立法初衷是讓制度更透明、更周延。然而翻開這次審議會的決議,主導依舊繫於CPI與GDP兩大指標,其他九項形同虛設,淪為點綴。
政府支出暴增 GDP明年有望破四萬美元主因
更值得深思的是GDP的計算邏輯。自105年以來,民進黨政府財政支出急速膨脹,總預算與特別預算層層堆疊,使中央政府歲出規模幾年之間三級跳,從一兆多元一路推升至114年度已突破三兆。一般民眾或許不熟悉GDP公式,但只要知道「政府花得越多,數字就越高」,便不難理解。正是這樣的支出暴增,讓我國人均GDP的預估值從站穩三萬美元,推升至明年有望突破四萬美元。然而,這份增長主要來自國庫的擴張,而非全民薪資的實質提升。當最低工資因此被動上調時,對勞工來說,與其說是改善,不如說是不得不承受的壓力。難怪社會普遍無感,因為這不是他們努力的成果,而是債務灌水的假象。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更讓這份矛盾雪上加霜。川普總統對台的關稅政策懸而未決,台灣出口產業風聲鶴唳。今年以來無薪假人數不斷增加,截至九月已有七千多人受影響。而企業之所以飲鴆止渴般地放無薪假,正因為面臨生死存亡的關口,在訂單遞延或被取消的壓力下,還期望著春暖花開時能夠馬上開工。依照現行規定,即使實施無薪假,雇主仍必須支付不低於最低工資的薪資保障。換句話說,最低工資一旦調升,企業在人力凍結時的基本支出也隨之墊高,根本無從喘息。當薪資支出連帶推升勞健保與退休金提撥等法定成本,對本就掙扎求存的產業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政府雖口頭承諾將給予補貼,但沒有明確規劃,也沒有落實細節,猶如畫餅充饑,難以真正紓解企業的困境。倘若情勢惡化,無薪假可能只是前奏,隨之而來的失業潮,才是令人最擔憂的後果。
全台就業人口1164萬 多數人無緣受惠
再看官方口中的「受惠人數」,其實也經不起檢驗。勞動部估計月薪與時薪合計約247萬人受惠,但截至八月,全台就業人口已達1,164萬。換言之,大多數人根本無緣受惠。根據主計總處資料,今年上半年平均月薪為4.7萬元,中位數為3.8萬元。對於月薪三至五萬元的中低薪族群而言,最低工資不斷上調,反而讓他們與最低薪資勞工的差距日漸縮小。這些人辛勤打拚,卻發現薪資增幅不僅追不上通膨,還落後於政策性的最低工資漲幅。這種「努力卻不被肯定」的感受,正是社會最廣泛的真實心境。當中產階級逐漸瓦解,貧富差距持續拉大,若政策只看顧最低薪資,卻忽略了大多數勞工的處境,便是捨本逐末,難以服眾。
殊不知,真正值得追求的,絕不是年年調高一條最低線,而是推動全民薪資的全面提升。行政單位雖高唱,明年月薪低於五萬元者免繳所得稅,並以此為榮。但這並非值得自豪,而是警鐘長鳴。畢竟,免稅的背後,代表絕大多數年輕人收入不足以跨越起徵門檻。理想的社會,不是靠免稅讓人們覺得「少付一點」而感到欣慰,而是讓更多人能自豪地跨過門檻,繳納所得稅,因為這象徵收入足以支撐穩定的生活。反之,不用繳稅所揭示的,其實就是收入偏低、生活勉強的殘酷現實。若政策只是一味掩飾低薪的結構性問題,卻無法真正讓人民富足,那麼最終只會讓勞工更感失望。
民進黨政府自詡「連十漲」是政績,卻一再忽略人民的真實感受,還一味堆砌數字,讓勞工在無薪假、物價高漲與薪資停滯的夾縫中掙扎。終究會讓這份光鮮的表象因缺乏根基而崩塌。豈不知,真正的施政,應該是以健全制度帶動產業升級,穩定經濟環境,並建立合理的物價監理機制,好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餐桌上、房租單上、育兒與教育開銷上,切實感受改善。否則,再漂亮的數字,也掩蓋不了人民生活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