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聯台制美 台研學者呼籲當局:穩住台商、打擊綠色供應鏈

中美貿易戰打響後,台商在兩岸產業供應鏈的角色愈顯關鍵。圖/取自微博
中美貿易戰打響後,台商在兩岸產業供應鏈的角色愈顯關鍵。圖/取自微博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微信公眾號「台灣研究」今天(12日)發出一則研究報告指出,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大陸企業在尖端製造、數位經濟及智慧製造領域,對台灣企業的依賴顯著,台商對大陸市場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因此,應深化兩岸供應鏈穩定,並且識別配合民進黨台獨投資政策的台商,以法律及懲戒措施精準打擊綠色供應鏈。

「台灣研究」今天刊登上海交大台研中心主任盛九元及兩名博士生發布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隨著全球供應鏈重構與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大陸企業在尖端製造、數位經濟及智慧製造領域,對台商的依賴仍然顯著;即便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動盪下,台商近年在大陸的專利申請仍達近4000件,凸顯台商在技術創新和兩岸供應鏈合作上擁有核心作用,而陸企在台灣的專利申請數量也連年增高,表明雙方合作意願持續強烈。

台商近年在大陸的專利申請大幅下滑,不過仍達3000件以上,凸顯台商在產業鏈中仍具關鍵作用。圖/取自台灣研究刊物

台商近年在大陸的專利申請大幅下滑,不過仍達3000件以上,凸顯台商在產業鏈中仍具關鍵作用。圖/取自台灣研究刊物

研究續指,從2012年到2023年,兩岸產業鏈融合度呈現先下降、再回升、後再大幅下滑的波動,到了2023年融合度僅剩 0.3681,主要因素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趨勢、台商配合民進黨政策外移及美國友岸外包策略,上述情形皆對兩岸合作帶來挑戰。然而,兩岸企業仍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精密機械等領域保持高度互補性,台商對大陸市場的重要性短期內不會消失。

對於兩岸產業前景,研究建議,大陸應進一步鼓勵台商在大陸升級生產基地,將核心工藝和高附加值業務放在本地,以加強產業鏈韌性;同時,可採取「1+N」多地布局策略,深化協同生產與資源共享,保障兩岸供應鏈穩定。

文章還提到,台商與陸方在新興產業合作是重點,包括數位經濟、跨境電商、雲計算、智慧製造及現代服務業都應該深化合作,並可依託「一帶一路」拓展第三方市場,強化雙方市場競爭力,強勢建立「全球品牌」。

企業轉型升級方面,研究認為,台商應加快從代工向自主研發、智慧化及綠色製造轉型,提升供應鏈技術層次,據數據顯示,2022年77.8%的台商技術仍依賴外國母公司,自行研發能力僅 42.2%,顯示技術自主化仍有提升空間,而大陸相關政策可提供更多資源支持,推動智慧工廠、無人工廠與數位化管理,加快產業升級。

研究報告還提醒大陸當局,部分台商配合民進黨政策外移投資,形成「綠色供應鏈」,將阻礙兩岸合作深化,建議建立大數據監測系統,精准識別涉及政治操作的台商,配套法律和懲戒機制,確保合作紅利最大化,同時不影響大多數正常經營的台商發展。

對於打擊「綠色供應鏈」方式,文章指出,可建立台商支持台獨行為的分級,包括公開支持台獨、向台獨政黨或相關組織提供資金捐助、公開資助台灣進行國際參與活動的綠色台商,並限制其融資渠道、限制市場准入、罰款、資金及原料供應最後定期發布懲戒案例與整改成功案例,強化政策威懾力。

研究報告提到,近年來,美國試圖在特定技術和關鍵領域構築高關稅壁壘,並強化對歐美跨國公司直接干預,限制兩岸企業之間的直接合作,或是兩岸共同參與歐美品牌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旨在關鍵產業鏈實施「去中國化」策略,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並施壓兩岸經濟「脫鉤斷鏈】。為此,兩岸企業需要通過合作積極應對。

文章指出,美國還試圖通過打壓大陸的特定產業和企業,並拉攏台商干預兩岸產業合作,削弱兩岸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協同效應。對此,必須密切關注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最新動態,加強對台資企業運行情況的動態監測和系統。

研究強調,台商在大陸市場扮演 技術創新者、供應鏈協同者及市場連結者的重要角色,對大陸產業升級和全球市場競爭力不可或缺,加強政策支持、拓展合作領域與提升台商自主研發能力,是未來穩住兩岸供應鏈、促進經濟融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