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一週3起行人死亡!成大助理教授投書外媒 批政府頭痛醫頭

圖為新北市三峽區5月19日發生嚴重車禍。面對「台灣是行人地獄」臭名,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6月30日投書外媒,表示由於缺乏結構性改革和明確的問責制,台灣道路對行人來說十分危險。圖/中央社
圖為新北市三峽區5月19日發生嚴重車禍。面對「台灣是行人地獄」臭名,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6月30日投書外媒,表示由於缺乏結構性改革和明確的問責制,台灣道路對行人來說十分危險。圖/中央社

今年5月19日新北市三峽區國成街的北大國小旁發生嚴重車禍,釀4死11傷,由於事發當下是放學時間,路上許多行人,而有些學生也走在斑馬線上準備過馬路,仍遭高速行駛的肇事老翁衝撞。面對「台灣是行人地獄」臭名,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6月30日投書外媒,直言政府雖然對每起事故都有回應,但多半只是短期應變,缺乏真正從制度面、設計面著手的改革。

鄭祖睿(Tsu-Jui Cheng)昨天(6月30日)投書新加坡媒體《CNA》,文章以2025年5月接連3起行人死亡事故為開場,包括新北市三峽區、台南市、台北市一週內接連發生車輛與行人相撞事故。

鄭祖睿批,官方在媒體與輿論壓力下,僅針對個案提出快速修補措施,例如下修高齡駕照換照年齡、擬串聯癲癇通報系統與提高無照駕駛罰則等,卻始終未處理真正造成事故的核心問題「道路設計與治理結構失衡」。

鄭祖睿指出,台灣行人安全長年受忽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早於2022年即以「行人地獄」形容。他舉例說明,許多致命車禍雖由駕駛肇因引發,但同樣與交叉路口設計不良有關,凸顯制度性問題並非個體責任可解。

他續指,台灣目前的道路設計規範早已落後時代,駕照考試缺乏真實場景模擬,行人空間長期不足,交通法規執行也缺乏一致性。根據2023年統計,台灣12米以上寬度的道路中,有46%未設人行道,即使有,也常遭違停、攤商或住戶佔用。所謂「綠色人行空間」僅為在地面噴漆標示,無任何實體防護,也未賦予行人優先通行權。

對此,鄭祖睿提出具體建議,主張台灣應從結構面徹底改革行人安全制度。他認為,必須改變現行「以車為本」的道路設計邏輯,優先保障行人通行空間,包括增設實體人行道、改善交叉路口設計與更新過時的道路規範。同時,也點出交通部與內政部權責分散,導致改革難以落實,呼籲建立統籌與問責機制,避免每次事故後才倉促補救。

他強調,若無明確的機關責任、制度重整與跨部門整合,台灣行人可能真的如2023年營建署報告所言,「要等上100年才會有安全的人行空間」。他呼籲政府,應拋開短期政治操作與責任推諉,將保護人民生命權益作為優先考量。

該篇投書內容也引發《批踢踢實業坊》(PTT)網友議論,紛紛留言表示,「交通部長毫無交通專業有沒有寫進去?」、「道路設計的確有問題,但台南人相對不守法/警察相對寬鬆也是問題」、「敢說台灣壞話 出征了」、「台南那個樣子不都更根本沒救,開發太早」、「實話是台灣沒有人希望交通改善,因為這種亂亂的交通,輪到自己要違規的時候就很方便」、「推肯說實話的人 希望他別被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