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世尊從阿羅漢而成佛的歷程
世尊十九歲離家修行,他捨棄了最尊貴的皇位而去修苦行,花了六年的時間成就阿羅漢果,然後再修禪定六年,最後才證道。一般的書籍都沒有記載世尊前六年修阿羅漢的經過,只提到祂在證道時夜睹明星;證道,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謂成就阿羅漢,表示已經完全脫離四相,沒有人心、人性的污染,只有本自清淨的聖靈。但阿羅漢只是修自己,沒有普度眾生,所以當世尊證到阿羅漢果時,發現這樣還不究竟,於是祂又到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禪定,六年後開悟而證道。
當世尊得到阿羅漢果後,已經進入空性,與大自然、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與禪結為一體,心中已無眾生的想法與習性,只有佛菩薩的思維。祂坐在菩提樹下,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禪定,就像母雞抱蛋一樣。其實母雞抱蛋就像是在禪定,牠也是日夜不停的抱著蛋,大約一個星期後才起身,出來吃東西,再回去抱著蛋,直到把蛋孵出來。
世尊在樹下禪定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自己的存在,雖然外在還有色身的表相,但內在已經無我了,只有一顆很強烈的、想要成就的心。祂一直在參,如何才能解脫眾生的生死,如何才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輪迴,如何才是究竟…。有恆者事竟成,有一天晚上,祂真的開悟了,祂看到自己的身體就像整個虛空那麼大,可以容納萬物,同時在虛空中,還有許多無量的光芒閃閃發光,原來那是祂體內的細胞在發光,細胞生命全部都成就了,完全變成最高的精神體,統統都和祂一樣,成就佛陀。
所以要成就佛陀,一定先要「眾生度盡」,就像佛在《金剛經》說的:「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者」,修行人一定要發這種菩提心,要度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進入無餘涅槃。所謂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者,就是佛在身體裡面所看到的「夜睹明星」,因為體內的眾生累世業力全部都被度盡,所以閃閃發光,就像星空中的星星一樣。
成佛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地獄要空」,煩惱要漏盡。當世尊證到阿羅漢時,地獄就已經空了,但眾生尚未度盡,所以還不夠究竟。後來,祂也證到了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瞭解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且佛眼也開了,看到過去、現在與未來,看到佛的世界,也看到很多眾生在地獄受苦。
修行人如何才能修到佛的境界?當然要從菩薩修起。菩薩如何修?如果不能當下開悟成佛,就必須修「菩薩十地」。當年世尊不贊成修阿羅漢,我也不贊成,因為那是獨覺禪,不究竟,一定要成就佛菩薩,從歡喜地(初地菩薩)開始,一直到法雲地,成就十地菩薩。
當世尊修到阿羅漢時,發現這種成就並不究竟,立刻繼續修佛。由於世尊是佛轉世的,所以沒有經過菩薩行,直接就成佛,等到祂成就以後,才開始普度眾生,行菩薩道,接引人們修行,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為止。
由此可知,佛是多麼偉大!佛的修行過程與佛的成就,都是我們的好榜樣,祂以自身為例,告訴我們如何學佛、如何做佛。大家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及早修行,不要等到年老了才修。
三身成就 回歸一真法界
修行人一定要瞭解,每一個人都有佛體、佛心、佛性,而禪定就是為了要見性,要見佛,也就是見本尊。這內在的佛體就是一尊佛,當你成就以後,自性本體(自心)就變成佛體,等到涅槃以後,佛體就是報身,以基督教來說,聖靈就是報身,而自性就變成佛性,就是般若智慧,祂所發出來的光,就是佛光、智慧光,遍諸法界,無量無邊,也就是法身。至於色身,就變成應化身。
也就是說,當靈性成佛時,就是報身,而自性就變成佛性,也就是法身,同時色身也成就為應化身,這就是「三身成就」。等到涅槃以後,報身就回歸到阿彌陀佛的世界,法身回歸到藥師琉璃光佛的世界,應化身則回歸到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三尊佛是三身的代表。其實這三身就是一身,就像「自心、自性、人心、人性」一樣,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只是名稱不同。比方西方世界三寶佛雖然是三尊佛,阿彌陀佛手持蓮花、釋迦牟尼佛手中托著缽、藥師琉璃光佛拿著藥罐或寶塔,但祂們的面相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表示祂們根本就是同一尊佛。
基督教說「佛是神所變化出來的」,可是釋迦牟尼佛與耶穌都是應化身,而世尊在紀元前五四四年就來到娑婆世界了,整整比耶穌早了五百四十四年,說不定耶穌是世尊所轉世的,所以眾生不要有分別心。在佛的世界、上帝的世界裡,大家都是阿彌陀佛,所以當你見到上帝時,可以稱祂為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時,也可以稱祂為上帝。不管是神還是佛,只是在人間的色相不同,在佛的世界、上帝的世界,都是光電世界,是超智慧世界,無量壽無量光世界,沒有什麼不一樣,所以不要有所分別相。
人與佛有何不同?以吃飯來說,人每天都必須辛苦的張羅三餐,但在佛的世界是不用吃飯的,非常逍遙自在,所以大家應該要精進修行,成就佛陀。尤其各位都有佛緣,更要好好珍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陀,將來回到佛國後,都變成同一尊,沒有「你、我、他」之分。如果還有「你、我、他」,就仍然還是「人」,因為只有人才有這種區別。至於「報身佛、法身佛、化身佛」的說法,是為了方便解說,方便讓人們明白,佛的世界是一真法界,除了生命的光電,沒有其他俗事俗物。
萬德莊嚴 成就無餘涅槃
修行先要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無我,所以不要每天為了生活、工作或其他的人事物而煩憂,要隨時保持歡喜、自在。也許你一時還做不到,但是遇到不如意時,可以試著先調伏自己的心,因為這些不順遂只是一時的,要有放下的智慧,然後努力精進於菩薩道。
修菩薩道先要起歡喜心,這就是歡喜地(初地菩薩)。為什麼會歡喜呢?因為我們生活在這麼黑暗、污染的社會裡,靈性非常苦悶,有一天,你來到道場修行正法,內心會很安慰、很高興,所以常有初修的同修說,來到道場會莫名其妙地很歡喜,這種法喜是來自於本心,只是你的色身意識不知道,所以一離開道場,回到社會後,往往又是滿腦子的俗事、怨氣與妄想,把這種清淨的歡喜心拋諸腦後,這是不對的,也是修行上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呢?簡單的說,就是不要「貪瞋癡慢疑」,不要有貪念,不要起瞋心,不要迷惑、執著,不要傲慢,不要有疑心。要有正見、正念、正思惟,要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所謂的八聖道,如果能這麼修行,很快就可以見性。
見性不一定要在禪定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性,但這必須要達到妙定的境界,否則還是要禪定。何謂妙定?就是時時刻刻都無念,二十四小時都在定中,即「無念為定」。如果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一定要從正定開始,到大定、深定,然後再到妙定。
妙定就是神通的世界,也是真正的智慧,所謂「神通智慧」。一般坊間流行的潛能開發,只是把潛意識開發出來,以佛教來說,那是過去累世的業障,不是寶藏,偏偏很多人都把業力當作寶貝,拼命的挖,結果惹得一身不清淨。這些業力要以修行的功德來彌補,做一寸功德,補一寸業力。不論是行無相布施,還是來修行,都有無量的功德。你在修行中,非常虔誠的與佛相應,這種慈悲心可以讓你在禪定中得到無量的佛光加被,消除無數的累世業障,這就是修行的功德,是真正的功德。
無相的真功德除了修行、禪定之外,還要去設道場,去護持道場,去接引人們來修行,要不斷的、永續的這麼做。而且還要學習佛所發的菩提心,要度盡自身的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業,然後修清淨莊嚴、智慧莊嚴、圓滿莊嚴、圓覺莊嚴,成就無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