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碧涵專欄】美 是愛己所愛 醉心追夢 成就非凡感動和快樂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製偶師許幃泓(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製偶師許幃泓(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製偶師許幃泓。

許幃泓回想過去的製偶創作發想,應是源自於九〇年代台灣廟會的布袋戲視覺衝擊,那些金蔥布料、臉譜、妝容與擬人化的表演深深吸引著他。再者,國小時期的老師們不僅在課堂中鼓勵動手創作,還帶小朋友們去看戲、參觀展覽;他的國小美術老師,還保存了他當年的皮影作品至今。多年後,他重返母校,那段童年純真的創作能量仍讓他深深感動——純然的、快樂的創作初心,是他走上製偶道路的重要養分。

家人的支持更是關鍵情境因素,為了做偶,他把一般家庭必備的餐桌移除,把縫紉機搬進客廳,家人雖感不便卻從未抱怨,他的母親和姐姐甚至連拒絕的機會都沒有,就成了他的作品模特兒,得協助試裝、配合製作。這份無聲的支持,成了他圓夢的最大後盾。許幃泓說他很幸運能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即使物質不豐富,卻給了他最重要的——自由與信任。

當製偶夢想從客廳延伸到世界舞台,許幃泓不斷精進技術,從立體建模、3D列印,到材料開發、點石成金與跨國巡演,他始終以高度自律與熱情面對挑戰。他強調,製偶是一門融合雕塑、服裝、化工與機械的複合藝術,每一次製作,都是新的學習和跨越,要開發有限的自己,擁抱無限的可能,與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人事物合作,成就創意實踐。

他曾為罕病兒童創作偶,試著帶給大家歡笑與希望。這樣的參與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傳遞幸福的方式。能以一雙巧手,將想像化為具體,賦予偶生命;將自己的熱情與創造力深深植入每個偶,用以無礙地、傳神的化入眼神與動作展現,藉偶傳情達意,跨越困境,獲致共鳴,得到歡樂及慰藉,這是最美的感心創作。

深知「夢想」不是浪漫的名詞,而是一條不斷跨越困難、不斷成長的道路。年輕人要勇敢追夢,即使一開始看不見出口,也不要懷疑努力的意義。許幃泓說:「方向對了,就會走到想去的地方。」對他而言,美,是那些發亮的眼睛、願意伸出雙手的陪伴,以及在有限中創造無限的那份心流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