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詮釋白遼士聞名 美國指揮家尼爾森83歲辭世

photo from cdn-knightclassical©Gregory-Massat
photo from cdn-knightclassical©Gregory-Massat

以詮釋白遼士史詩作品聞名、也曾數次前來臺灣演出及開設大師班的美國指揮約翰.尼爾森(John Nelson),3月底以83歲之齡去世。

尼爾森1941年生於哥斯大黎加的基督教傳教士家庭。他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向指揮莫雷爾(Jean Morel)學習,拿下Irving Berlin 指揮獎。隨後,他成為康乃狄克 Greenwich Philharmonia 、紐澤西州Pro Arte Chorale音樂總監,並加入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指揮行列。1972年,他的職業生涯迎來了一個巨大轉折,開始終身致力於白遼士的音樂。

正如他在 1992 年接受《Gramophone》雜誌訪問時回憶的那樣,28 歲的尼爾森曾經不確定自己的音樂道路應該走向何方:「當時我的經紀人是Harold Shaw的Matthew Epstein,他對我說:『約翰,你需要做點事情,把自己從合唱的低谷中拉出來,做一些有趣的、能在紐約引起轟動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特洛伊人》呢』?」

雖然尼爾森後來確實成為詮釋這部作品的代表人物,但當時他並不熟悉該劇,不過聽到戴維斯(Colin Davis)震撼心靈的《特洛伊人》錄音時,尼爾森形容那就像被雷電擊中:「我決定全力以赴,自己來演出這部作品。」

尼爾森與Epstein共同製作了《特洛伊人》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首演,此後紐約市歌劇院和聖塔菲歌劇院邀請他指揮。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邀請他協助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準備該作品,但因庫貝利克生病,尼爾森在收到通知的一天之內,被要求首次亮相大都會。尼爾森說:「所以我的白遼士緣分是由愛開始的,但命運也有幾乎同等的作用。」

當他在 Erato 發行的《特洛伊人》錄音被《Gramophone》評為2018 年年度最佳錄音時,尼爾森已經是過去40年裡指揮這部作品最多的人。該刊的Mark Pullinger 評述:「尼爾森沒有急於表現,他讓白遼士的音樂有時間呼吸,必要時強調絨緞般的弦樂,但在高戲劇性的時刻,給予樂手充分的發揮。」這些樂手來自史特拉斯堡愛樂(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Strasbourg),而這部作品的獨唱陣容包括Joyce DiDonato、Marie-Nicole Lemieux和Michael Spyres。

隨後他有更多白遼士的錄音相繼問世:2019年的《浮士德的詛咒》(La Damnation de Faust)、2021年的《哈羅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和《仲夏夜之夢》(Les nuits d’Eté),以及 2022 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還有他2019年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現場錄製並廣播的《安魂曲》演出。

此外,還有一些受到好評的錄影,包括海頓的《創世紀》、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以及貝多芬的《莊嚴彌撒》,這些作品都由Idéale Audience International / Soli Deo Gloria發行。

尼爾森在職業生涯中還曾擔任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 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的音樂總監(1976-1987)、聖路易歌劇院(Opera Theatre of Saint Louis)的音樂總監(1985-1988),並擔任該劇院的首席指揮至 1991 年。他還曾是紐約卡拉摩音樂節(Caramoor Festival)的音樂總監(1983-1990),並且從1998年起,擔任巴黎合奏團(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的音樂總監長達十年。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