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北京極端強風來襲 野生鳥類自有「抗風秘笈」

鳥類羽毛結構暗藏抗風黑科技,每片羽毛都是微型減震器。圖/取自課堂內外創新作文小學微博
鳥類羽毛結構暗藏抗風黑科技,每片羽毛都是微型減震器。圖/取自課堂內外創新作文小學微博

近日大陸北方受到極端大風襲擊,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指出,11日北京遭遇罕見強風,延慶閆家坪風速達23.3米/秒(9級),西部山區陣風或超13級。生存在大自然中的鳥類如何應對風暴?別擔心牠們自有「抗風秘笈」。

在人類嚴密部署防風措施之際,野生動物的生存智慧更值得人類參考。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次系統披露鳥類應對極端大風的四大「生存法則」。  

鳥類的尾羽調節,像飛機襟翼般調整角度,維持飛行平衡。圖/取自中國綠色時報微博

鳥類的尾羽調節,像飛機襟翼般調整角度,維持飛行平衡。圖/取自中國綠色時報微博

1.精準氣流感知:鳥類自帶「風力預警系統」,研究顯示,鳥類頭部的「赫氏小體」(Corpuscles of Herbst)能敏銳感知氣壓與風速變化。「相當於內置氣象雷達,當風速超過飛行極限時,鳥群會提前6-8小時集體轉向避風區。」此次大風來臨前,北京觀鳥協會已觀測到市區麻雀、喜鵲等留鳥向低樓層遷移,雨燕群則提前鑽入城樓簷角縫隙。  

2.仿生學啟示:羽毛結構暗藏抗風黑科技,每片羽毛都是微型減震器。絨羽層:蓬鬆結構可緩衝60%以上的瞬間衝擊力;廓羽鉤狀結構:遇強風自動緊密鉤連,形成抗撕裂「防護甲」;尾羽調節:像飛機襟翼般調整角度,維持飛行平衡。研究證實,鴿子在9級風中可通過收縮肌肉改變羽毛密度,將受風面積減少40%。  

3.群體智慧:從「V字隊」到「防風盾」的即時切換。北京濕地保護協會的無人機追踪畫面顯示,原本呈V字形遷徙的豆雁群,在大風逼近時迅速變換為緊密橫排。前排鳥類承受風壓時,後排會以特定頻率扇翅產生反向氣流,類似「人工風牆」。

原本呈V字形遷徙的豆雁群,在大風逼近時迅速變換為緊密橫排。圖/取自中國綠色時報微博

原本呈V字形遷徙的豆雁群,在大風逼近時迅速變換為緊密橫排。圖/取自中國綠色時報微博

4.城市適應:建築物成新型避風港,現代城市反而為鳥類提供了更多避險選擇,高層玻璃幕牆間的夾角形成「靜風區」,成為猛禽臨時棲息點;地鐵通風口湧出的暖氣流吸引小型鳥類聚集;公園仿古建築的瓦片結構,與天然岩洞具有相似防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