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健康梅煩惱】擺脫慢性疼痛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運動才是長期解方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表示,運動才是擺脫慢性疼痛的長期解方。圖/記者梁鴻欣攝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表示,運動才是擺脫慢性疼痛的長期解方。圖/記者梁鴻欣攝

台灣每4人就有1人正承受著慢性疼痛,而老年人口因為有許多慢性病,有慢性疼痛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0%,愛傳媒《健康梅煩惱》節目邀請到「50+健身薈」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談談何為慢性疼痛?他還分享應對疼痛的個人舒緩小撇步。

慢性疼痛是許多人難以擺脫的困擾,不僅影響生理健康,也對心理狀態與生活品質帶來衝擊。物理治療師林昭印身為「50+健身薈」的創辦人,自2016年以來便專注於慢性疼痛管理與老年健身領域。他將物理治療與健身訓練相結合,透過實證數據與個案研究,深入探討疼痛成因,並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他的健身會不只是健身房,更是一個為50歲以上族群打造的支持性社區,幫助長者在安全的環境中改善身心狀況。

林昭印在節目中指出,根據調查,國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面臨慢性疼痛問題,而慢性病患者中的比例更高達50%。疼痛不僅造成生理上的不適,還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進一步影響整體生活品質。長期處於疼痛狀態,許多人會減少活動量,進而影響新陳代謝、肌力及心血管健康,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疼痛管理不能僅依賴藥物,而應從整體生活方式進行調整。

談到分析慢性疼痛的來源時,林昭印提到,這類疼痛的成因十分多樣,包括肌肉骨骼問題、神經性疼痛、內分泌失調、癌因性疼痛以及自律神經失調等。以肌肉骨骼疼痛為例,關節炎和下背痛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許多患者因長期姿勢不良或缺乏運動導致肌肉無力,使疼痛持續惡化。而神經性疼痛則常見於坐骨神經痛患者,這類疼痛可能由於神經受壓或損傷所引起,影響日常活動能力。

除此之外,林昭印指出,內分泌失調也可能造成慢性疼痛,例如纖維肌痛症,患者往往會出現長期肌肉痠痛、疲勞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這些不同類型的疼痛雖然成因各異,但管理方式皆不能單靠藥物,而需要搭配適當的運動與生活調整。

針對慢性疼痛的治療方式,林昭印特別強調,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如果未能改變原本的不良生活習慣,疼痛很可能會復發。因此,疼痛管理不能只是短期的治療,而是需要長期的生活方式調整。根據2023年的調查數據,國內約有900萬人使用止痛藥,最常見的為乙烯氨分,這反映出老齡化社會與生活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影響。然而,林昭印認為,光靠藥物無法解決疼痛的根本問題,若缺乏適當的運動與生活習慣改善,患者仍會不斷依賴止痛藥,而無法真正改善狀況。

在實際案例中,林昭印分享一位55歲女性的成功經驗。這位患者因頸椎問題接受手術後仍持續疼痛,經過專業評估後發現,她的肌肉力量不足,導致脊椎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撐,進而造成長期疼痛。透過針對性的運動訓練,她的疼痛明顯減輕,對藥物的依賴也大幅降低,這個案例充分顯示個性化運動計劃在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性。

針對慢性疼痛的預防與管理,林昭印建議,應透過簡單的運動來緩解肩頸及腰椎疼痛。他強調,患者每天至少應進行十次相關運動,特別是長期有疼痛困擾的族群,透過適當的伸展與強化訓練,不僅能提升身體靈活度,也能減少疼痛發作的頻率。運動不只是身體鍛鍊,更是疼痛管理的重要一環,透過科學的訓練方式,能夠讓患者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帶來的不適,改善整體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