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如何念佛 才能解脫心業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我們常看到一些出家眾或法師在身上佩戴著一串佛珠,上面串著一○八顆珠子,為什麼是一○八顆?它代表了什麼意義?其實這「一○八」指的就是「時空」,也就是整個宇宙體。

所謂「宇」,是指空間,「宙」則是指時間。以佛教來說,這個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了空間與時間。空間就是方位,即「東、西、南、北、上、下」等六個方位,這六個方位又分別各有「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位,若以數學公式來計算,就是有卅六個方位(6×6=36),另外再加上時間-過去的卅六個方位,現在的卅六個方位,以及未來的卅六個方位,所以總共是一○八個方位(36×3=108),也就是說,這一○八個時空構成了一個宇宙體。

念佛目的:解脫心業

因此,這一○八顆珠子,每一顆都代表了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個眾生,當我們數完這一○八顆佛珠後,就表示所有的眾生都得度了,都成佛了,同時也表示我們身心的所有眾生也一起成就,可見這個意義多麼深遠。

再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八」也可表示我們一○八個前世、今生及未來世的煩惱業。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在今生設法將這些煩惱業都一一解脫。也就是說,我們每數一顆珠子,每唸一聲佛號,都是為了要解脫心業。

這串佛珠掛在脖子上,是象徵每一位眾生都好像被一條繩子綁著,不能自由自在的住於世,因此,如何解脫這條繩子?如何獲得自由、自在?才是念佛的真正本意,而不是只忙著用計數器計算自己到底念了多少次「阿彌陀佛」。

念佛 不是唸佛

一般人念佛都是用意識在念,甚至連念佛的意義都不知道,這樣是沒有用的,也不可能成佛,因為還停留在「人」的階段,無法超越到佛的層次。

真正的念佛是在心裡懷念佛菩薩,不是掛在嘴上唸,也就是「念佛」,而非「唸佛」。打個比方,當一位母親在思念異鄉求學的孩子時,一定是在心裡面懷念,而不會在嘴上一直呼喚。其實念佛法門的真正用意,是為了幫助一些比較不容易定下心來的人而設立,但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時間都很寶貴,如果要人們花上幾十年的時間來念佛靜心,哪裡還有時間修成正果?

所以,為了因應時代需求,修行的方式也要有所調整,念佛時,應該要「一心相應佛菩薩」,而不是傻傻的唸。只要你一心相應,就能夠定下心來,達到一心不亂。而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在心裡自動的念,無為的念,念到入定,就等於是在禪定。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念佛的時候,要念一聲佛號,數一顆珠子?這其中的含意是很深的,如果你能夠瞭解,也許就會有超越的智慧。

如前所述,佛珠上的每一顆珠子,都代表了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個眾生,包括自己及體內的所有細胞、器官、組織與系統。每念一聲佛號,每數一顆珠子,就表示你要成就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每一個眾生;如果你能明白這個意義,念佛的功德就會不一樣。

念佛要在心裡默念,不要唸出聲音,因為唸出聲音反而不容易靜,也不容易入定,那是一種意識行為。

在心中念佛的時候,比方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要能夠同時感受到觀世音菩薩那種大慈大悲之心,就好像觀世音菩薩正站在面前一樣;如果你能這樣念佛,慢慢的,就會進入觀世音菩薩的大磁場,而有所感應。

看經誦經 不如行經

同樣的道理,看經、誦經的時候也一樣,要用心靈來相應,而不是平鋪直敘的照本宣科,這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也許你在讀誦佛經的時候,不知道其中一兩個字的涵義,但你一心相應,慢慢就會體會出來。看佛經不要執著於文字相,不要在文字上浪費功夫,要直接了當的明白祂的真實義後,馬上就轉知識為智慧,這樣讀經才有意義。

什麼是轉知識為智慧?就是在明白了佛經的意義之後,如實的實行,也就是要「行經」,而不是停留在「看經」的階段。換句話說,除了要瞭解字義,更重要的是去追求、見證經典上所說的內容。

例如佛經上說:「阿彌陀佛從法眼放出無量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若只從字面上看,很難瞭解佛是如何從法眼放出這種殊勝的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定要從禪定中去見證。由此可知,佛法不能從意識、思維或感官來體會、認知,因為那只是在外面的表相,在相法中摸索,得不到真正的佛法真髓,一定要從禪定中實修實證。

智境同輒是真修行

其實任何法門都可以通達究竟,都可以成佛;人之所以無法成佛,是因為方法不對,就像念佛法門一樣,如果能夠依照前述的方法來懷念佛,一樣可以成就佛陀,到達淨土,因為那就是禪定,是一心不亂的境界。

當你能夠進入一心不亂的禪定層次,就會發現,一切的業障都歸於零,一切的病痛、一切的心裡障礙也歸於零,因為你已經超越三界,超越意識界,超越生理與精神,業障已經找不到你了!

修行是要提昇靈性的層次,不是「人」在修,是內在的「靈性」在修,所以不須背書,要用心的相應佛菩薩,用本來的自己與佛相應,而不是你的「人」。就像念佛,如果只是在嘴上唸,即使唸到嘴都破了,也不能與佛相應;這就像我們渴了,要喝水,可是你光是一直唸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唸到口都乾了,還是喝不到水,一定要想辦法找到水,喝下去,才能解渴。所以修佛法要「智境同轍」,當你明白了這個智慧,就要想辦法到達同等的境界,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