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對「功德」下過定義,祂說:「見性為功,平等是德」。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因此,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三是禪定功德,四是與上師相應之功德,功德圓滿,才能夠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功德」的重要,修行人除了開悟之外,就是要修善德和功德,功德圓滿,才能夠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真功德,所以常會捐錢給一些慈善團體;當然發心做善事是一項美德,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但這種金錢布施,只能算是一種人間福德,並不是真功德。
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在於,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
功德實義 布施靈性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故事,是眾所皆知的禪宗典故。當時,達摩祖師東來中國傳頓悟心法,就是先去晉見南朝的梁武帝。
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公門中好修行;而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更是不遺餘力;因此,他自認為很有功德。
然而,祖師卻斷然回答他:「毫無功德」。最後雙方終因會晤不契,祖師一葦渡江,南去少林寺。由此可知,禪宗傳法在於頓悟,此一傳法為佛心印心的微妙法門,梁武帝雖具善根,造寺供養僧團,仍是相法修行,何有功德?禪宗傳法,在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識禪宗之禪,不能見如來。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對「功德」下過定義,祂說「見性為功,平等是德」。修行無相佛法,能生智慧、破一切無明、消累世業障。
業障清淨,才能見到光明自性,到達宇宙本體,能轉無相法輪,消眾生業於無形無相,普度眾生,名為「功」。
見到真如本性,是佛的自性,也是眾生的自性,也就是宇宙自性;此時身心合一、理事圓融,知道萬有一體,感受同體大悲,心中一片光明,破一切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是真平等心,名為「德」。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因此,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
三是禪定功德,只有在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之功德,修行無相佛法,雖然尚未證道,但藉由明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故有無量功德,而且功德所及,五代超生,所以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因此,修行無相佛法,護持無相佛法,供養佛師,都是真功德。一切功德,若不知感恩,縱然擁有無相法力,皆是魔類。
眾生雖有佛性,也有魔性,如果不修行或修行不精進,永遠佛魔不分,真妄不辨,捨體逐相,所以會生死輪迴。
修行功德 解脫我執
修行本來就有無量的功德,要把握修行正法的機會。世尊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原因,是因為我執太深,法執太重。」
因此,一定要設法解脫我執與法執,才能具足修行的功德,才能成就,否則,如果我執太深,會無法突破意識層次,影響智慧發展,當然也會影響修行。
我執,也就是對「我」的執著,凡事都以「我」為中心, 以「我」為優先,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或是家人的利益。對事情的態度也一樣,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很容易與人衝突,發生對立,而這正是造成人間無法安寧、不能和平的原因。
我執存在於意識,是指自己的偏見和想法,只要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就回復到「菩薩體」, 雖然色身外相還是「人」的模樣,可是內在是處於一種「圓空」法界,在這個法界,自性會自然放光,這就是《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人,就是太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發生利害衝突,若是能讓「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空掉,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做到「無我」,也就是「空」,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也不會有煩惱,而那顆本自清淨的本心,也會自然生起,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人會產生「我執」,其根源來自於眾生的習性沒有滅度、沒有解脫,包括身體的眾生、心裡的意識眾生、以及累世的一切業障,這些都要完全滅度,才能得到清淨的智慧。
另外,法執,顧名思義,就是對「法」的執著,凡事一定要照自己的方法來做,不知變通;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所知障,是一種智慧的障礙。
這是因為一般人在還沒有通達智慧之前,往往都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以自己得來的知識或經驗,作為判斷衡量的標準,而反對其他異己,卻不知這樣並不能深入瞭解全盤,反而變成修行的障礙,這就是法執。
舉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比較偏重物質方面的科學證明,對於精神方面的理論或看法,常持反對的立場,這就是犯了法執。相反的,如果是重精神面而輕物質面,也是一種法執,這兩者都是屬於意識型態上的認知,並沒有通達智慧的真理。
唯有通達智慧、通達真理,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十分圓滿,因為可以把整個法界的種種現象,都看得一清二楚,抓得到它的「心」,能夠瞭解整個狀況。但這些都不是用「肉眼」來看,而是用「心眼」看,用「智慧」觀。
人,往往就是因為法執,而耽誤了自己的成就,因為所知有限,就像井蛙觀天,所以一個凡人在尚未開悟之前,經常會犯法執。
修行禪宗正法,可以從中得到智慧,破除一切無明。無明是與生具來的,若是沒有無明,這一世不可能來到人間,就是因為靈體還有這些累世的意識,就像解不開的結,如果這一生還是解不開,就繼續輪迴,所以一定要在這一生這一世,利用有限的時空,來解脫自己的無明。
無相布施 解脫業力
很多修行人都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裡有開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彼國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但這善根福德因緣要如何具足,必須要修行禪宗正法,行六度萬行菩薩行,行無相布施功德,了脫累生累世的業力,才能萬德莊嚴,往生佛國淨土。
佛菩薩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慈悲。菩薩道的修行,必定要由此入道,所謂「同體大悲」,修行人唯有發大悲心,才能與眾生同體、同在。
所以菩薩修行六度萬行,首先就是修「布施波羅密」行。布施之意,就是「給予」,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實踐「給予」的美德。
布施的內涵,在佛經上分為一、財布施,二、法布施,三、無畏布施。然而,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有一時之需;財布施,能解人急難,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法布施,是布施真理、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其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布施,就是布施信心、愛心。眾生的惑、業、苦,皆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命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佔有什麼,以保障自己。
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嗔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故菩薩布施無畏,給予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感覺受到肯定,便會產生自信,而自動發出力量。
因此,真正具有功德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也就是設修行道場、弘揚正法、護持道場、接引人們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所以修行人要有自覺覺他的願力,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讓更多人也一起修行,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禪定功德 見證實相
真正的修行是靈性的修行,觀自在菩薩在《心經》上曾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 就是禪定、深定。
禪定才能超越佛經上所說的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指的是色界、欲界、無色界。色界,就是突破生理障礙;欲界,透過心理的障礙;無色界,超越潛意識的障礙。
而其中的潛意識是一種累積的意識,比方心裡有什麼事情放不下,或是過去累世的記憶,都會累積在潛意識裡,所以它就像是記憶的倉庫,從無始劫開始,一層一層的累積記憶到現在。
它的變化是從最近現在的部份開始,一直往回倒退,這些變化看不到也抓不到,佛教上稱之為業力,它所產生的障礙就是業障。
而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個清淨的靈光體,卻被這些業障所覆蓋,障蔽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要突破這三大阿僧祇劫,讓自性回復原有的光明。
因為,修佛法是要修靈性解脫自在,在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心靈智慧境界,也就是進入實相的世界,所謂實相,就是真實存在、無生無滅的世界。而這無法以人腦想像,唯有在進入禪定以後才能顯現。
當進入禪定中,發現自己的自性發出光芒,而體會出這樣自性的光芒來自於何處時,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同樣的靈體、同樣的靈光,而且都來自於同一個生命的本源。
此時,當見性以後,也會慢慢見證到宇宙萬物一切平等的法性,體會出「同體大悲」的慈悲心,而不會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此時,所想的、所作的,就是一個大菩薩的作為。
如果真正得到這樣的力量與智慧,等於已經成就一半了,在這一生一定可以成就無餘涅槃。
與師相應 速證菩提
由於,禪宗是無相法門的傳法,就是直接傳佛心印,傳佛智慧,是宇宙生命的根本智慧,藉以提昇人性,達於完全佛性。
要能夠真正學到有生命、有智慧、有靈力的禪,才是真正的禪。而真正的禪,區別在一個真假,這個假當然是一種相,不是究竟就是假,能夠到達究竟就是真。所以,能夠傳授真法,才能夠得到真傳。
而能夠傳授真法,一定要得到真傳的人,才能傳授真法,而且讓修禪的人也得到真正的禪,才能夠真正的成就。
因此,找到真正成佛的法門,以及成佛的上師或神父很重要,只要上師有與佛、與上帝同等的證量,就可以幫助弟子度盡業障,讓弟子有力量去超越一切身心障礙,並得到智慧。
而弟子在修行上要堅定成佛的心,也就是相信自己,並相信上師,以及上師所傳的法,時時要能和上師及祖師相應,那成就菩提大業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