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禪宗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身相修行不能解脫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一般常見的有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另外還有很多宗教也強調修行。在這麼多教派、這麼多不同的修行方法中,哪一種才是真正的修行? 答:其實修行最重要的,是離身相而修行,以本心而修行。 所謂離身相的修行,就是離色身的修行。因為對一個還未成就的修行人而言,自己就是眾生,如果一直執著於眾生的身心,停留在眾生的層次而修行,最後還是無法提升,不能超越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是用「人」在修行。可是我這麼說,不是很奇怪嗎?如果不是「人」在修行,又是誰在修行? 所謂「人」的修行,是停留在現象界修行。什麼是現象界?就是一切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世界,也就是地球的時空。如果是停留在地球時空裡修行,就是「人」的修行。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就是從「人」的世界、從地球時空的世界,超越、解脫到更高次元的時空。如何才能解脫眾生諸相、超越「人」的世界?必須找到真正的修行方法。 從這個觀點,我們來探討,一般的修行方法,像持經、唸經、誦經、持咒、拜佛、打坐……等,是不是可以超越地球時空,進入另一度時空?是不是可以從四次元世界,超越到高次元世界?如果不能,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只能算是一種方便修行。 現在很多人都是修這種方便修行,而且不知不覺就修了好多年,甚至好幾十年,一直都停留在現象界修行,也就是用意識修行。 很多人不了解,這種意識修行如果沒有抓住要點,即使修了一輩子,走到人生盡頭,還是不能成就。因為你的眾生性沒有改變,仍然還是個眾生;你所得到的,只是一般的佛學知識,或是對佛陀的敬仰,根本不可能達到修行的最究竟境界。 禪宗法門的修行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是一般修行團體沒有的,是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是禪宗唯一的修行法門,是「佛心傳心、佛心印心」的法門,不假於其他的輔助方式,所以不需唸佛或持咒。 回顧禪宗的歷史,在有了經典以後,很多修行人都執著於經典,偏偏經典裡的文字相又很難理解,所以都只是在文字上摸索、探討,甚至再從文字去做更深入的研究,結果又演化出許多意識現象。但這只能算是研究佛學,並不是學佛,或是成佛。 真正要學佛、成佛,第一步就是入門以後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是一種大慈大悲的心;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已經覺悟,發願要修行,要成就,就像觀世音菩薩或釋迦牟尼佛一樣。修行人要有這種智慧。 第二步,是如何從發菩提心開始,而自我成長,同時還要以這種關懷眾生的心,再去覺悟他人,也就是「自覺覺他」。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自己已經覺悟,知道修行非常重要,不但自己發願修行,也讓其他人和自己一樣地發願修行。 其實我們在過去累世,已經不知修行了多少世,今天來到人間,就是要圓滿過去修行的不足。如今有緣進入禪宗法門,就表示你有這個因緣,要來修行正法,成就無上佛果,所以要好好把握,精進修行,才不負此生來人間走一遭的菩提大願。

【禪修釋疑】禪宗最高境界 眾生度盡、地獄盡空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禪宗的禪,和一般佛教有何不同? 中國禪宗是南北朝梁武帝時,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中國,在少林寺弘揚佛法,教人禪定。祖師教的禪定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前者是說,在禪中只有本心,沒有其他心去想其他事;後者則是在定中沒有妄念。在「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的時候才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禪宗是佛教唯一頓悟、可以一世成就、當下即身成佛的一派。 禪宗禪的教義不同於一般佛教的傳教方式,而是以另一種特別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來傳教,不經過文字相和口說的聲音相,直接印心。 也就是說,禪宗的教義就是「教外別傳」,是「以心傳心,傳佛心印」,以佛的心印,傳佛的心印;以最清淨的本心傳給弟子,讓弟子也得到同樣清淨的本心,從一個平凡人到聖人的境界,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的傳承是沒有傳承的,但所謂沒有傳承,還是有傳承。因為一般的傳承都是把某個物件傳給下一代,像是袈裟、衣缽等;但禪宗的傳承是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說不是傳承,但也是傳承,是真正的傳承──傳「心」,就像用影印機影印,印出來的複印件和原件一樣。 這個傳承者最重要的,必須要修行證道,一定是體內沒有眾生,心裡沒有地獄。所謂眾生,是指體內的臟器、組織、細胞……等,它們都是生命體,所以我們要供養色身,吃魚、吃肉、吃蔬菜……,然後又變成我們的身體,等到往生時,這些肉都變成蟲,跑出來吃掉了身體,所以還沒三身成就時,身體還是有眾生的。但得道的聖人體內已沒有眾生,若修到這個境界,可以不吃東西,因為只有眾生需要吃東西。 至於「地獄」,是指痛苦、煩惱、壓力……等,折磨著身心,這就是地獄,而非洲饑餓、中東戰爭,還有監獄,是人間的地獄。 「身無眾生、心無地獄」是禪宗最高的修為,也就是「眾生度盡、地獄盡空」。修到這種境界能現出法身,這是我們本來的自己、本來的真面目,也是基督教說的「發現聖靈的光」,已永生不滅,佛教的說法是無生無滅,是我們本有的,一切具足,不缺少什麼,是禪宗最高的境界。

當禪宗遇到 AI   釋永信臉書總部開講

【愛傳媒報導】少林寺方丈釋永信11月初加州行,重頭戲是前往臉書總部發表演講,並走訪谷歌,隨後在加州展開一場少林寺的文化之旅。在臉書演講時,釋永信將禪宗與AI結合來說,讓外界驚艷原來兩者之間竟如此相似。以下是釋永信演講全文。 「今天非常榮幸能同各位朋友分享『禪宗遇到AI』這個話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它正在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這種技術的普及也對傳統信仰產生了巨大影響。當古老的東方禪宗思想遇到21世紀尖端技術的人工智慧,人文與科技的交匯勢必會給當今世界的人們帶來新的啟示。 佛教到今天已有2500餘年的發展歷史。禪宗是中國佛教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宗派,其中心思想可概括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追求心靈的覺悟,它是對佛陀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同時又融匯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其修行方法以真修實證為主,不受任何知識、邏輯、思維乃至意識所束縛,是修禪者對解脫智慧的流露。禪宗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同時也在服務社會、淨化人心、開啟心智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少林寺始建於西元 495 年,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禪宗。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1500 多年來傳承不斷,其主要以『禪』為核心,以養生、功夫、醫藥和禪藝等為表現形式,方便度化眾生。少林養生功法以習練《易筋經》等氣功為主,輔以素食、坐禪、經行等方法,以達到涵養精氣神之妙用。 少林功夫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基礎,具有完整技擊理論體系,形成有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拳械等多種功法,並形成了標準化、規範化的少林功夫段品制的修學體系,其最高境界為『禪武合一』。少林醫藥來自對佛學『醫方明』的繼承,結合中國傳統中醫,主張運用佛法治心、草本治身,以達到調養身心之功效。少林禪藝則以繪畫、書法、雕刻、梵唄、茶器及圍棋等為載體,以藝入禪來傳播禪宗文化。 少林文化通過不斷的傳承與交流,已在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近幾十年來,歐美各國也湧現出許多少林文化的愛好者。少林寺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為服務人類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少林寺在全世界 150 多個國家 200 多個地區都有少林文化交流中心。 少林寺在歷史發展中幾經興衰,但如今依然傳承不斷,其原因在於少林文化的內動力,它相容並蓄,並且提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合共生,同時少林文化在溝通國際關係、推動世界和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少林寺在未來也依然會堅持傳播平等、慈悲、清淨、圓融的佛教普世價值觀,更好的服務全人類。 當禪宗遇到人工智慧時會發生什麼?技術進步能否取代道德倫理進步?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並且經由程式和演算法可能會表現出類似於人類的感知,但是人工智慧並不能具備禪宗所講的覺悟的心性。人類面對此人工智慧應該保持頭腦清醒,應該如禪宗所宣導的那樣向內尋求,得到超越解脫的本覺智慧。 禪宗是強調修禪者通過自身的精進和努力,逐漸提升覺悟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諸多困惑和煩惱,AI 作為一作工具,可以檢索查找相關經典,從而對治各種疑惑,為修禪者提供輔助和便利。 科技進步讓人們的閒暇時間增多,我們不希望因閒暇時間的增多而使大眾變得懶散放逸。在未來,我希望禪宗智慧和人工智慧可以有更多互動,特別是在少林文化方面,能攜手搭建一個交流平台,讓大眾在修學體驗少林禪、武、醫、藝文化時,能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少林文化的獨特魅力,追求精神上的圓滿,也讓少林文化更好地服務全人類身心靈健康。最後,祝願大家一切吉祥!阿彌陀佛!」

當禪宗遇上AI! 釋永信再訪蘋果和谷歌  禪宗成矽谷的類咖啡因

【愛傳媒報導】11月2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前往Meta(Facebook)舊金山總部,和員工做了一次禪宗教義的分享。古老的佛教與互聯網的對沖,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其實早在2014年,釋永信就已受邀訪問過矽谷。當時他就走訪過谷歌和蘋果,留下了一句評價,「谷歌如功夫,蘋果如禪意。」 這一次,釋永信的演講主題很互聯網,就叫《禪宗遇到AI》。事實上,佛門與AI很契合。每個時代,佛法都會很應時的出世與入世,禪宗就是在一次次入世中,擁抱時代,與中華文化交融,蛻變為本土化的宗教。雖然落得盛世佛門,亂世道家的名聲,但對華人來說,影響是根植於文化血脈的。 從某個角度看,人工智慧的湧現,和佛家的頓悟就極其相似。換個語境說,大量基礎資料的喂投,是禪宗的內求,在某個時刻到達奇點,接下來,成佛成羅漢,就是一個水到渠成。 釋永信帶領的少林寺是積極利用新技術推廣和傳承佛教文化的。比如,他們開發一款名為「少林雲」的應用程式,透過VR技術,讓全球信徒和愛好者可身臨其境地體驗少林寺的文化和歷史。 這就像釋永信在演講中提到,AI是工具,禪宗或說東方宗教文化的某些原理,也是矽谷科技精英的管理工具,具體實踐在對自我管理,也落在公司管理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冥想。 冥想可看作是一種「對注意力進行的主動自我調節」,在矽谷或說美國,宣導並踐行冥想練習的名人不勝枚舉,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辦公室,有他專屬的冥想空間,每次遇到重大決策必把自己關起來冥想,然後再做決策。 Space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每週工作 85-100 小時,其中 80% 時間都投入在工程和設計,每天忙碌的日程他總能保持高效運轉的大腦。有網友問他,「是什麼生活習慣給你產生了積極影響?」 他回答說,「早起,冥想,然後必不可少的是 洗澡。」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暢銷書《原則》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自1969年以來,幾乎每天都在練習冥想,達利歐認為,自己成功的重要原因和超越冥想密不可分,「冥想是幫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其中,又以喬布斯最具代表性,他受禪宗和印度瑜伽兩派影響,也經歷過美國一場重要的社會活動,即以瑜伽、冥想、和靈性覺醒為代表的心靈運動。這場運動,在加州舊金山市,尤為激烈。人們想回歸自然,探尋自己內心神性。 日本的鈴木俊隆,在1959年將禪宗帶到美國,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其作品《禪者的初心》也是喬布斯生前最愛的作品。而瑜伽思想中,喬布斯最愛閱讀的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公司層面也是如此。比如Google是設有禪修中心最多的企業,一共有9個禪修中心。Google每位員工都可到禪修中心去修行,公司鼓勵每位員工在這世界浮躁的環境中,透過正念的禪修,獲得心靈的平靜。 另外,美國疾控中心資料表明,2012年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進行冥想練習,職場中這一比例更高:每7人就有1人進行正念練習。從2012年到2017年間,美國成年人每週冥想比例提升了三倍,從2012年的4.1%增加到2017年的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