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福爾摩沙烏龍茶的前世今生 看百年前北台灣茶葉難得影像

〈風靡大稻埕的揀茶美女〉照片中有5位打扮華麗精緻、略顯嬌羞的年輕女孩,坐在小板凳上,圍著一個下方疑似為茶箱、上頭擺放大型笳笠、其中堆滿茶葉的竹圓盤,正進行「揀茶」的工作。圖/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風靡大稻埕的揀茶美女〉照片中有5位打扮華麗精緻、略顯嬌羞的年輕女孩,坐在小板凳上,圍著一個下方疑似為茶箱、上頭擺放大型笳笠、其中堆滿茶葉的竹圓盤,正進行「揀茶」的工作。圖/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茶飲是台灣人生活中的日常飲料,100年前的台灣茶葉貿易,由大稻埕外銷全世界,彼時「福爾摩沙烏龍茶」是如何在北台灣產製出口呢?《北福爾摩沙的回憶》(Reminiscences of North Formosa,1895)在完成影像數位化及內容研究後,攝影中心特別邀請台灣史研究者許仟慈女士,策劃推出「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線上展,向大眾公開19世紀北台灣地區烏龍茶產業,從採摘、製成到包裝出口的珍貴歷史影像。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所典藏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是由出生於印度的英籍攝影家喬治.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1853-1929)所拍攝,紀錄19世紀北台灣地區茶葉產製歷程的珂羅版印刷攝影集。1870年代,攝影家普萊斯替於福建沿海及台灣進行茶業貿易的德記洋行工作,他的攝影足跡穿梭於各通商口岸,不但記錄了19世紀末的台灣樣貌,亦紀錄了廈門、鼓浪嶼等清朝時期大陸東南沿海各處景色。

〈大稻埕箱子館裡的畫師與其夥伴〉這是一張關於茶箱畫師的照片。從畫面正中央,可見到二位拿著筆的畫師,同時注意左二的畫手,在直立的茶箱上,放著一塊木盤與圓型小容器的調色工具,而左四的畫師,其左手拿著瓷製調色盤,右手持畫筆,像是專心繪圖到一半突然被叫起來拍照一般。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大稻埕箱子館裡的畫師與其夥伴〉這是一張關於茶箱畫師的照片。從畫面正中央,可見到二位拿著筆的畫師,同時注意左二的畫手,在直立的茶箱上,放著一塊木盤與圓型小容器的調色工具,而左四的畫師,其左手拿著瓷製調色盤,右手持畫筆,像是專心繪圖到一半突然被叫起來拍照一般。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19世紀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存在著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遠從東方國度渡海而來的烏龍茶,價格高昂卻又搶手。《北福爾摩沙的回憶》一書中的影像,以外國人的視角來觀察北台灣茶葉產製過程的人物群像。普萊斯特別為每幀照片寫出文字說明,傳遞出攝影家本人對當時台灣的看法,讓觀看者更能理解照片的背景。

經由攝影集中一張張寫實照片所呈現的勤奮茶農、熱鬧的茶釐關卡、繁瑣的製茶過程、妝容精緻的揀茶美人、笑容可掬的茶箱畫工等迷人的東方國度影像,揭示出茶產業製程背後所需的密集人力與獨特技術,也傳遞了福爾摩沙烏龍茶的珍貴性與得來不易之感。

〈茶葉運輸的中繼點─茶釐關卡〉此為北臺灣茶園到大稻埕途中,設立在臺北城外的茶釐關卡。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茶葉運輸的中繼點─茶釐關卡〉此為北臺灣茶園到大稻埕途中,設立在臺北城外的茶釐關卡。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時至今日,歐美人士對於台灣茶的第一印象多為清涼濃郁、口感Q彈的「泡沫珍珠奶茶」;時空穿越回19世紀末,福爾摩沙烏龍茶才是當時歐美人士嗜好茶品中的王道。線上展覽網址:「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https://ncpi.ntmofa.gov.tw/News_Content_OnlineExhibitionLit.aspx?n=8008&s=2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