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有片】天舟九號載1.5噸菜上太空 陸運190道家常菜讓太空人嘗鮮

大陸航天食品從早期的「牙膏式、一口吃」食品,進化到現在包含主食、副食、即食食品與調味品。圖/取自央視畫面
大陸航天食品從早期的「牙膏式、一口吃」食品,進化到現在包含主食、副食、即食食品與調味品。圖/取自央視畫面

7月15日5時34分,搭載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於大陸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約10分鐘後,天舟九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於當日8時52分完成與大陸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的自動對接,為神舟二十號太空人帶來新一批生活物資與科研補給。

根據大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資料,此次任務為第4次貨運補給任務,也是整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以來的第36次發射任務,同時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84次飛行。

據央視新聞報導,天舟九號不僅運送了太空站所需物資,更將超過1.5公噸、總計190多種的航天食品送上太空。大陸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的劉微表示,本次新增的副食品超過20種,使太空副食品總數量達到90多種。

新增菜色包括麻婆豆腐、番茄炒蛋、清燉馬蹄、素三鮮、小炒蓮藕、外婆菜、孜然土豆等,這些聽來平凡的家常菜,其實背後蘊含複雜的航天科技與食品工藝。以麻婆豆腐為例,由於豆腐質地脆弱、易碎,科研人員需克服其在高溫殺菌、低溫保存與零重力環境下的穩定性問題,確保送達太空後仍保有形狀、風味與營養。

劉微指出,近年來航天食品已從早期的「牙膏式、一口吃」食品,進化到現在包含主食、副食、即食食品與調味品,甚至新鮮果蔬的「三食四品」體系。這不僅提升太空人的用餐體驗,也有助於維持其在太空中的心理健康與身體狀態。

隨著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越來越多、任務時間延長,食品口味的多元性成為研發重點之一。目前航天食品設計已逐步納入各地區菜系,實現「讓太空餐桌與地球餐桌一樣溫暖」的目標。劉微強調:「很多人以為太空食品是陌生或合成的,其實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太空人吃到熟悉的家鄉味。

根據研究,太空中因為失重、封閉環境與壓力影響,太空人常面臨食慾下降與營養失衡風險。充足且美味的太空餐有助穩定心理狀態、避免消化道問題,並提升任務表現。美國NASA亦曾指出,航天食品的品質與多樣性將是長期載人火星任務成功與否的關鍵。

目前全球多國已投入太空食品研發。美國近年積極開發3D列印食品與可攜式蔬菜栽培艙,日本則將鰻魚飯、味噌湯送上國際太空站(ISS),法國則強調「太空料理藝術」的精緻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