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揭幕 沉浸式體驗喚醒歷史記憶

「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展期自7月5日至8月15日,以新穎的沉浸式體驗科技,讓民眾近距離觀賞遷台人物的生命記憶與陳列的歷史文物。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展期自7月5日至8月15日,以新穎的沉浸式體驗科技,讓民眾近距離觀賞遷台人物的生命記憶與陳列的歷史文物。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由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5日上午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盛大開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市文投集團、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等會均派員出席,兩岸多位知名媒體人亦到場致詞祝賀。現場參與開幕式的貴賓約300人,其中還包含高齡90多歲,曾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高秉涵律師,特別從台灣趕赴盛會並觀展。

高齡90多歲,曾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高秉涵律師特別從台灣趕赴南京觀展。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高齡90多歲,曾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高秉涵律師特別從台灣趕赴南京觀展。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沈慶京致詞分享,父親沈春池報考南京中央軍校13期,因年齡太大未能錄取,低報年齡才順利進入黃埔14期就讀。1947年父親調派至南京,那年他也在下關出生。同年,台灣發生228事件,會講閩南話的軍官父親被派到台灣翻譯糾紛問題。隨後國共內戰失利,百萬軍民從大陸相繼遷來台灣,因兒時深刻感受到省籍融合的衝突,1987年決心獨家贊助淩峰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影集,並資助淩峰帶領十位老兵返鄉探親,間接促進開放兩岸交流,儘管冒著財產查封和入罪風險,但這也是他一生感覺最感光榮之事。

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榮譽理事長趙怡提到,1949年從大陸遷到台灣的人口總數大約一百二十萬人,他們用青春、血汗和智慧創造了台灣的奇蹟、注入中華文化的內涵,七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外省族群卻被忽視,還好沈春池基金會多年來推動「搶救遷台記憶庫」,並製作一系列人物影音紀錄片。這些膾炙人口之作,不僅撫慰同胞的鄉愁、拉近兩岸距離,並警示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可貴。

南京巡展開幕式眾嘉賓均到場,前排左起為沈慶京、趙怡及高秉涵。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南京巡展開幕式眾嘉賓均到場,前排左起為沈慶京、趙怡及高秉涵。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資深媒體人黃智賢則說祖先兩百多年前從大陸來台,自己也是遷台的後代,老師和很多同學都是來自眷村,對眷村的情感很深。尤其自己從小就愛各省美食,餃子、鍋貼、槓子頭……,台灣美食融合中國大江南北的習俗與美味,全是因為遷台人物的「鄉愁」。

北京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表示,故宮博物院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已有二十年歷史,雙方的合作為故宮博物院院史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紀錄,讓這段崢嶸歷史的保存能更加完善,也更加體現兩岸視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

南京市文投集團副總經理瞿峰提到,官方近年來舉辦兩岸交流活動不遺餘力,接待台灣的學生、學者數萬人次,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應是兩岸人民心之所向,本次南京巡展是一次重要的活動,用各種形式守護、重現遷台歷史記憶。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說,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十餘年,為兩岸的交流共同舉辦許多活動,未來將持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致力於兩岸文化公益的合作。

開幕式現場特別安排節目,讓與會貴賓享受在中華藝文的薰陶中。有南京民族樂團傳統戲曲《蘇堤漫步》演出。還有台灣的女記者與作家協會歡唱團帶來《夢田》和《菊花台》等曲子,表演者包括華視前主播陳月卿、李艷秋、聯合晚報前總編輯傅依萍等人,皆是台灣媒體與文化界著名的人物。

開幕式現場特別安排節目,讓與會貴賓享受在中華藝文的薰陶中。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開幕式現場特別安排節目,讓與會貴賓享受在中華藝文的薰陶中。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沈春池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帶領貴賓介紹展場,她說明此次以喚醒歷史記憶為主軸,共分為離鄉、思鄉、新故鄉、返鄉四個主題區,講述1949年前後百萬軍民渡海遷台,歷經離家、安家、返家的生命故事。除了五十支遷台人物紀錄片的影音播放、精選百件流徙來台的傳家寶與歷史相片,更規畫南京專區。介紹南京國民革命軍學校遺族與六十兵工廠落腳台灣,遷台後代五十年後尋根溯源的感人故事。

沈春池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前右)帶領貴賓介紹展場。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沈春池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前右)帶領貴賓介紹展場。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用新穎的的沉浸式體驗科技,讓民眾近距離觀賞遷台人物的生命記憶與陳列的歷史文物,展期自7月5日至8月15日,是今夏闔家大小探遊的絕佳選擇,有興趣的民眾請把握時間,在展期來一場沉浸式體驗,喚醒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