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俄烏戰爭二周年】龍應台:戰爭和衝突是螺旋式發展

龍應台新書《這個動盪的世界》演講,呼籲年輕學子不要拘泥於媒體報導,而對侵略方或被侵略方產生刻板印象,應該去反思戰爭的本質是甚麼。圖/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龍應台新書《這個動盪的世界》演講,呼籲年輕學子不要拘泥於媒體報導,而對侵略方或被侵略方產生刻板印象,應該去反思戰爭的本質是甚麼。圖/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龍應台新書《這個動盪的世界》是為年輕人書寫、關於現今世界重蹈歷史現場的思考,她呼籲年輕學子不要拘泥於媒體報導,而對侵略方或被侵略方產生刻板印象,應該去反思戰爭的本質是甚麼。她希望年輕世代要能看見連黑和白當中的灰都帶有不同層次。歷史一再重演,再看當年對比現在,人們學到什麼?那就是在一個戰爭裡,不管是強權還是弱者,一樣都是輸家,同樣都會面臨絕境。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兩年,龍應台說當初許多人預測戰爭頂多持續4個月,但是到目前仍未看到盡頭,以巴戰火也仍在持續中,30年前的歷史現場,就是現今世界的軌跡。當年她在以色列國會聽鴿派總理拉賓演講,反對黨就是現在的鷹派總理納坦雅胡。

以巴戰火是兩個民族身上很深的傷痕,納坦雅胡當年就說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你不殺他,他就殺你。巴勒斯坦的人民也詛咒,我這輩子殺不了你,我的兒子可以殺你,拉賓與阿拉法特停火協議期間,以色列持續科技建國,巴勒斯坦人在難民營一樣的環境裡卑劣的活著,仇恨只有越來越深,如今再度開火,歷史不是意外。

俄國侵略烏克蘭,開打後在歐洲的莫斯科人,個個成了歐盟的敵人。普丁頭號政敵納瓦尼在獄中被殺,讓龍應台感慨1989年時,她在莫斯科記者與作家朋友的邀請下,目睹當時的大遊行,在物資貧乏、冰天雪地下,一群人坦誠開朗地打開自家的門,希望外界能看到俄羅斯獨裁統治下的生活,龍應台說:「不能把統治者、獨裁者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簡單地視為一個單位」。

龍應台新書書腰上的文字「和平的希望像個肥皂泡泡,一吹就破」,總結她見證30年前冷戰結束至今的感想,並提出疑問:「會不會是因為,在我們為某一種價值的肯定施放煙火、滿城歡騰的時候,忘記了一件事:在一個特定結構中,一部分人的獲得,往往是另一部分人的失去,某一種價值的肯定,往往是另一種價值的否定;三十年後,那些被我們忘記了、忽略了、甚至踩在腳下的人,緊抱著他慘痛失去了的價值,衝上前來,造成新的暴力?」

龍應台走過東柏林、莫斯科、加薩走廊、耶路撒冷、哈瓦那,藉由許多信件和照片的紀錄和如實走訪的故事和人物,告訴所有的讀者,殘酷和暴力,其實都有脈絡可循。圖/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龍應台走過東柏林、莫斯科、加薩走廊、耶路撒冷、哈瓦那,藉由許多信件和照片的紀錄和如實走訪的故事和人物,告訴所有的讀者,殘酷和暴力,其實都有脈絡可循。圖/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走過東柏林、莫斯科、加薩走廊、耶路撒冷、哈瓦那的龍應台,藉由許多信件和照片的紀錄和如實走訪的故事和人物,在《這個動盪的世界》書中告訴所有的讀者,殘酷和暴力,其實都有脈絡可循。

30年前的世界對台灣來說是遠的,現在的俄國、烏克蘭、以色列、巴勒斯坦、統一的德國,每一個事件都是貼身的。30年前巨大的世界變化,現今的台灣,也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裡,扮演了一部分的角色。

30年後回看當年的記錄,龍應台有感「戰爭和衝突是螺旋式發展,在互動中愈捲愈大」,雖然消滅敵人的肉體不困難,但消滅敵人的思想、觀念是不可能的。戰爭中不論強國或弱國都會陷入絕境,「一旦走入絕境,沒有人會幫你」。

講座上對於特別到現場的香港讀者提問,「面對中國與香港現在的局勢,香港人要如何自處?」龍應台說,她不想當一個說風涼話,或者站在旁邊告訴別人該如何的人,因為只有身在其境才能理解。但是在歷史裡,文化是恆久的,政權是一時的,希望每個人在自己的處境裡找到位置」。

現場有小讀者表示自己對書中提到的事件如柏林圍牆是從課本上讀到的,其他就不清楚了,會想要買書多了解。也有讀者表示,沒意識到戰爭原來是這麼殘酷的事,可能一夜之間自己就變成不受歡迎的入侵者,遭到歧視或不當對待,或更可怕的成為難民,自己很幸運不是身在其中,但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多關心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