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翁佳音專欄】臺南淑賢老師載我去林內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以及彰師大上課,課後學生朋友嘉鴻老闆載我繞一大圈到社頭駅,校長榮捷長老帶我去機車店牽新買的烏肚䆀(Ou-tōu-bái = Autobike),翌日騎新䆀(Bike)到二水街仔探訪故友遺孀,無閒兩日所得,略述如下。
林內庄應該地處九芎林庄之後(內邊),所以叫Nâ-lāi,不是村莊建立於森林之內。這一帶歷史豐富,很古早就已有耕種稻、蔴,「觸口溪引清、濁二水南行,分灌林內…九芎林…石榴班洋田」兩百多甲,難怪歷來水利單位在這裡設有機關。以後老番會抽時間講一般書上沒講的,當然也包括附近的原住民。
原住民主要住在斗南(他里霧Dalivo社)與斗六市南邊的柴裡社,後者在荷語文獻中拼成Arisangh / Arissangh(阿里山),另稱Talack Baijen(東斗六)。柴裡既然在Talack之東,那表示Talack(斗六)是本社,本社另一個名字大家最熟悉,即打猫社(Tá-bâ,荷語文獻記錄成Dovoha,後來被念錯成Tá-niau,日本人又錯寫做民雄タミオ)。
阿里山番社在斗六與林內,非今阿里山,同名異物;斗六番社原址在民雄,現在斗六老市區以前叫「斗六門」,門沒啦,簡稱斗六。讀者看到這裡,應該會亂呴?老番講的可是有憑有據!目前說法其實缺乏文獻考證。有趣故事還有,林內一帶存在漢化的布農族喔。濁水溪兩岸,與布農族關係密切,以前漢系臺灣人竟然曾影射布農(Bunun)族,就是未孵化的「孵卵pū-nn̄g」。
探訪故友遺孀後,憂喜都有。她說二水鄉人口又比去年少一千多人,似乎主政者亦無良策。喜是:離開臺北南返執業代書的故友生前也關心鄉土,還收集不少鄉人寫的書,老番要接棒就輕鬆多了。
最後囉唆幾句:老番騎新䆀後,越來越明白地名的方向本質,譬如老番住的龍仔頭、頂厝仔,以及常經過的頂店仔,明明在鄉境之南,竟稱頭、稱頂,身臨其境就可體會一番道理來,但願以後有機會與單位可讓老番好好講。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