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前言
近來拾起西方劇本閱讀,如希臘劇場索福克里斯的悲劇作品《伊底帕斯王》,相關延伸劇本《安蒂岡尼》、《伊底帕斯在克洛諾斯》,閱讀劇場形式與人性、命運間的無理可循。現代劇本,如,達利佛歐《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五四時期廣被討論的易卜生《玩偶之家》,超現實主義的殘酷劇場亞陶《血如噴泉》,以及布萊希特《告密者》等等現代主義荒謬,或者帶有黑色幽默的劇本,充分感受到對當代社會、政治的觀察與反諷。
劇本以精煉、精彩絕妙的文字,表達宗教、議題、庶民或貴族生活,具有趣味性、想像力、批判力。劇本透過對話表達故事,可能也比文字鋪陳更吸引兒少閱讀,惟需考量文字書寫的密度(文學性)與訊息量。
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中世紀莎士比亞劇作,預先和家人們,每周六共讀《羅密歐與茱麗葉》直譯本,在讀劇中觀察,五幕劇所需時間以及文字的白話程度,直譯版本可能非國中孩子品味,於是將市立圖書館內所有改寫版,重新閱讀,尋找適合學生的版本帶入課室。
另外,提供幾個兒少劇本來源,做為兒少閱讀劇本/劇本原創文學閱讀參考。
音樂劇與故事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柴可夫斯基《胡桃鉗》、普羅柯菲耶夫《彼得與狼》,莫札特與諸多歌劇作家,將音樂配上劇場的演出方式,可以透過播放音樂,大人說故事,然後讓孩子想像樂器、節奏帶來的故事細節,以對話、繪畫、律動表達,讓孩子整合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做為親子或者班級遊戲閱讀,活潑有趣。
經典劇本故事
部份經典劇本改寫成兒童適讀圖畫故事書,如《伊底帕斯王:被遺棄的孩子》(韋伯文化),也能讓孩子接觸古希臘偉大劇場故事。由於故事年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與現代孩子生活仍有差距,孩子在拉開一定心理距離閱讀下,感受希臘化文化。
莎士比亞劇作兒少版,英美國家課程教育使用甚多,以英文搜尋網路,可找出劇本、學習單等等應用範例。若單純閱讀情節故事,台灣也有相當多成熟作家的少年小說改寫版。
讀劇與劇本
綠光劇團出版三屆讀劇節專書,將讀劇劇場及劇本收錄成《讀劇一格:第二屆台灣國際讀劇節全紀錄》、《讀劇新時代:台灣國際讀劇節專書》等。影音作品收錄讀劇演出,紙本收錄精彩劇本。
十多年前由美語補習班開始流行的英語讀者劇場,帶動不少孩子以創意讀劇方式,朗讀英文。《經典童話讀者劇場》(師德文教)以經典童話改寫,班級小組或者親子就文本角色「對號入座」,也能共享戲劇樂趣。
兒少劇本原著劇本/小說
麥克唐納於19世紀創作《輕輕公主》(正中書局),講述一個受到巫婆詛咒的公主,失去重量,並因此感受不到憂傷與愛等情感的故事。後人多改編為兒少劇場。
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20世紀初創作劇本《青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改寫成適合兒少的版本。故事講述,二個樵夫的小孩,在聖誕夜前夕穿梭各種空間,被仙女委以尋找象徵幸福的「青鳥」旅程。故事中出現各種象徵意象,猶如進入一種宗教的、浪漫的、玄幻的象徵主義世界。
台灣徐琬瑩兒童劇本集《不只是兒戲》(幼獅),內容分為改寫劇本與創作劇本。短篇劇本讀劇或者演出,應可控制在小學或者中學一堂課完成。其中,改寫劇本,將東方民間故事或者西方童話,以對話形式改寫成兒少劇本,兒少隨著故事劇閱讀,扮演角色遊戲。
當代非裔美人青少年文學作家麥爾斯,以問題青少年劇本《禽獸》(博識),得到普林茲文學獎金獎。故事講述黑人少年因為拍攝影像作業,無意間捲入一場藥房搶劫殺人案,透過法院法官、檢察官、當事人層層釐清,少年同時記錄完成影像拍攝,在影像與審議過程中,事實、自己的認知、大人眼中、文字紀錄及鏡頭下的自己,同一個「我」,在不同凝視中,逐漸疏離難辨。劇本穿插日記的表現方式,讓讀者同時看到事實遊走在客觀與主觀內在世界,逐漸扭曲的過程。作品比擬美國知名青少年問題小說《麥田捕手》、《巧克力戰爭》等,深刻探討青少年成長過程,面對種族、難題、自我認同等等人性與社會刻板印象交會的無奈。
小結
當代兒童青少年劇本,兼具文學與兒少讀者生活特質。好的兒少劇本寫出時代性、文學性與美學意義,非僅「童言童語」。
圖像出處: 黃愛真攝影。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