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黃蘭心專欄】2007年,在一場討論嚴歌苓女士作品「扶桑」的讀書會中,嚴歌苓女士問起台灣是否有京劇的票房可以參觀?之後輾轉透過朋友安排,只可惜嚴女士臨時不克前往,我卻因緣際會得以一窺京劇票房的樣貌。
那是一個炎熱的週末下午,在東門捷運站附近巷弄的民宅內。票友不多,大概四五位長者,還有一位約四十歲的女性。一位拉琴的師傅。票房坐落在民宅的一間大廳裡,桌椅靠牆擺放,大廳中央空出一塊,是讓大家唱戲的地方。拉琴的師傅單獨坐在中間靠邊上。票友們輪流上場唱著自選的橋段。唱一段,停下來喝口茶,或者旁邊的票友交流評論一番,或者和票友打諢幾句,然後重複練習著剛才的段子,或者繼續下一段。在場的那位女性像是這些票友的後輩,原本只是在旁邊看著,後來上場唱了一段,聲音清亮柔中帶剛,票友紛紛叫好。朋友聽了技癢,禁不住大家慫恿,也上場開嗓了一段。朋友雖是女性,唱的卻是老生,有科班底子,聲音宏亮,自然贏得一波讚賞。京劇愛好者以歌會友,真是文雅又熱鬧。
其中有一位票友姓白,竟是同行業的前輩。白前輩說他和陳水扁差不多年紀,就是律師考試每年錄取人數只有兩三人的那個年代,當時能上榜的律師都是優秀佼佼者,我立刻肅然起敬。白前輩說當時一旦考取律師真可以說是魚躍龍門,不但地主帶著女兒上門相親,事務所的案件也接不完。但也因為工作太忙太累,所以後來考慮健康因素,他就提早退休了,退休之後就過著安靜閑適、偶爾來票房唱戲的日子。白前輩說話和藹徐緩,像一位溫文爾雅的大儒,完全看不出有律師的影子。聊天完,白前輩打算再上場唱一段。當古老咿咿啊啊的拉琴聲又響起,恍惚中,我感覺炎熱的夏日季節,台北盆地的一隅,有一方安靜清涼。
京劇發展在現代面臨嚴苛的挑戰,所幸後來成為聯合國文化遺產,在對岸被列為重點扶持計劃。而東門的票房主人前幾年過世之後,不知道現在台北還有多少票房?台灣京劇又何去何從呢?
註: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指業餘演唱戲曲的人。票友聚會切磋、自行表演的場地稱為票房。
作者為大勤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