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黑手企業家林炳福快逸作自己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什麼是幸福!?該打拼的時候打拼,該引退的時候引退,然後,在鄉間蓋棟好宅,發呆、品茶、看YouTube ,偶爾呼朋引伴、喝老茶聊天下事。
    心血來潮,逛逛古家具文物街,看到心怡字畫古董,隨緣購藏,不搶貨、不追高,也不計較投資報酬率,買其所愛,愛其所買。
    這是台中黑手企業家林炳福,低調轉身,安心作自己
    在友人帶領下,30日下午走訪台中新社,拜會生活美學家林炳福(1947-),參觀他的雅緻居所,聆聽他的事業拼搏史,甚至,隨心隨性購償藝術品,過著閒雲野鶴品生活。
    林炳福口口聲聲稱自己是「黑手出身」,生正逢時,在政府大力培植工業發展,深受其惠,參與台灣錢淹腳目的歷程,讓他刻骨銘心,感恩圖報,希望有機會多佈施與回饋。
    林炳福說,他的藝術養成,除了來自父母基因,對美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之外,長期閲讀典藏雜誌,也是他的養分來源。
    新社,位於中部偏東,輪廓略呈扭曲的西北東南的長條形走向,東北部隔大甲溪的東勢區相望,東與和平鄉為鄰,南與南投縣國姓鄉為界,西南與太平區、北屯區連接,西為豐原區,北為石岡區。
    新社區境內佔多數地形是屬於河階台地面,為古代大甲溪受到蓬萊運動影響,造成河道數次更動,因此形成數階的台地面。延續大甲溪谷關水壩,白冷圳灌溉工程,農作豐收,附近的新社花海,更是遠近馳名,還有「飛花落院」、「又見一炊煙」等米其淋級的花園景觀餐廳,也是一位難求,聽說定位要等上大半年。
    這樣的好地方,打造私人居所,不但享有天時地利之便,更是人和的勝地,果然,好朋友敲門拜會,看鴛鴦戲水、喝茶聊天,絡繹於途。
    林炳福說,他出生在農業社會,土角厝人家,房子用夯土打造、屋頂是稻草覆蓋,竹編為牆,童年生活,都是在田園裏,大家看天吃飯,普遍窮困,在純樸生活中,不會被比較,反而過得很快樂,回味無窮。
    他就讀地方上的成功國小,然後上宜寧中學,初中就輟學,15、6歲開始當黑手,後來看到機會越來越多,趕快去念夜補校。
    台灣社會在光復以後,快速成長,民國50年以前,主要是以農、林產品初級加工為主,工業發展較緩慢。民國50年以後,紡織、食品、電子零件組裝等勞力密集工業興起,成為臺灣主要外銷產品。民國70年以後,十大建設完成後,鋼鐵、機械、石化等重工業發展快速;電子資訊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民國80年以後,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產業外移。國內工資上漲,許多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至東南亞及中國,以取得廉價勞力,以便節省成本。為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以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性大、附加價值高、技術層次高、能源依存度低、汙染程度低的工業為主,並推動包含有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航太、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品與製藥、醫療保健、汙染防治等工業等,十大新興工業,政府設置臺南科學工業園區、臺中科學工業園區,全力打造臺灣西部科技走廊。
    林炳福說,他完全趕上那個時代,以李國鼎為主的基礎產業帶動與轉型,居功厥偉。石滋宜、趙耀東,他都朗朗上口,也尊敬有加。
    他選擇工作母機,從操作機器代工,組裝機械銷售給國內紡織廠,例如,新光、遠東、潤泰等,都是他早年的大客戶,讓他的創業之路,走得平順,後來在政府的協助下,逐步轉型外銷接單,賺取外匯。
    林炳福對當時培育高端人才的遠見,敬佩不已,召集學子菁英,赴國外充電學習,返國後,工研院、機械所,相繼成立,帶回先進資訊、操作手法,再轉移給相關從業人員。
    林炳福以機械業為例,國內菁英帶領台灣機械發展,技術輔導學習,甚至直接的技術移轉,讓業者直接受惠,透過各自發展、商業化,過程中,若有疑問,類似生產力中心的顧問輔導,讓沒有念什麼書的他,也不覺得孤單。付費不高,專業顧問,隨侍在側,方便中小企業發展。
    在台灣產業發展計劃中,對小廠商的輔導與提升,滴水不漏,因為他們的生產線,從low end 的made in Taiwan 的不良形象中,力爭上游。簡陋的加工技術,造成雨傘當眾開花的連續笑話,讓他們學習品管考核,讓台灣產業真正升級。
    為了扮演更切實角色,林炳福參加EMBA課程,從週六下午到週日一整天,聚焦工業工程與品質管理,強化經營管理機效。另外,政府透過關稅減免的手段,也非常有誠意,比如說,符合丙級,出口省3%關稅、乙級8%、甲級的優惠在10%以上,幅度大,誘因強,業者拼老命也要讓自已成為甲級,一口氣差10%以上的關稅減免,就是公司獲利的保證。
    而資金取得,貸款管道,也力求順暢,8%、9%的利率,不算太高,也幫助業者解決資金調度、燃眉之危。如果廠商無法滿足客戶,當時外貿協會也提供許多方便,成為台灣中小企業向前衝的資訊人脈後盾。
    從黑手代工,到一個月4、5千萬元生意,林炳福說,他始料未及,已經非常滿足。然而生意人家宵衣旰食,身心體力的耗損也很嚴重。2007年有個機緣,有機構說項併購,林炳福當機立斷,悉數出清,落袋為安。
    沒想到,2008年鋪天蓋地的紐約信貸危機,襲捲全球,許多企業受到波及,哀鴻遍野。林炳福密切關注國際動向,也關心台灣受創程度,然而,無事業一身輕的他,成為大家羡慕焦點,那年他剛滿60歲,說退休,太奢侈。
    進場,是政府優惠政策最多,推動產業發展、升級,最有利的年代,而智慧退場,也選擇在風暴前夕,是天生慧覺,還是冥冥中的神助,林炳福一直覺得自己是有福氣的人。
    白手起家,拼搏了40多年,林炳福自認為,問心無愧,一對兒女已長大,不需要他費心。人生,除了工作、事業,是否還有其他角色可扮演!?
    於是,他找到新社,兩塊塊土地,分別是310坪與320坪,土地位置適中,前是新社花海所在,只要花季期間,花團錦簇、彩蝶紛飛;而基地後面,正是大片菜圃地,以竹子架高的豆科綠藤攀爬,一望無際,美不勝收。
    林炳福央請建築界好朋友黃卜,負責總規劃,劉宗昇設計師,打理空間與內裝,定調為獨棟3層樓清水模建築,素雅外型,綠園造景,人工池水,再加上,室內的古玩家具收藏,拙樸簡約,靜謐中見靈氣,禪意間藏智慧。這樣一棟現代建築,藏身在鄉區農村,低調奢華,引發好奇眼光。
    如果問林炳福,現在每天花最多時間,做什麼事。他會不假思索回答,「發呆」!原來,不當企業老闆15年後,林炳福低調轉身為生活家。茶道、花藝、品香,他知足常樂,恬靜淡然。
    關心世界大事的心依舊,還是在乎台灣競爭力,台中發展,錯失古根漢美術館後,如何療傷止痛。閱讀紙本書籍雜誌之外,YouTube 成為他的學習場域,國內外名人雅士、專家學者,不管宏言立論,或抒情小品,他浸淫吸收,無遠弗屆。
    藝術品的探尋收藏,他也樂在其中。其實,林炳福藝術收藏,已經幾十年,但他不以投資作考量,只作為抒壓解勞,轉換心境,自己設下價錢的天花板,太高價格,他不碰,太多人搶,他不爭,脆弱材質,他不收,幾十年累積下來,也成果豐碩,傳為地方佳話。
    1990年代,他曾以新台幣1百多萬元,買下紫壇掛屏,成為最愛,因為可藏,可用,堅固耐用。崁鑲寶石的屏風,林炳福也喜歡。
    深秋季節,陽光和煦,映著池水波光,盎然綠意中,看群鳥飛過、魚群悠游,鴛鴦成對,野蛙齊鳴,引來不少藝文饕客,老茶新泡,香氣四溢,果然,笑談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