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賴祥蔚專欄】流量很重要,但是從現實的商業經營角度來看,接下來如何變現,也就是把流量轉換成實際的收入,同樣非常關鍵。同樣的流量,變現率絕不會一模一樣,影響的因素很多。至於變現的方式也有許多不同管道。
應該注意的是,很多人都陷入了「流量思維」,只想增加流量,而忽略了如何經營原有的粉絲,也就是「存量經營」,核心認知應該是提供粉絲最大的觀看價值,不論是娛樂、知識、探奇或是陪伴等不同的多元價值。至於變現,儘管管道不少,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單純只依靠廣告,收益很可能不夠應付成本,更難以獲利;如果因此轉而仰賴置入等業配(業務配合),則可能損害頻道品質。
廣告收入儘管未必足夠,還是不可缺少。廣告所引發的,到底是消費者的需要(need),或者是想要(want),一直都是熱門話題。一部分產品或服務的廣告,是針對消費者原本就有的需要而發,包括了食衣住行等必要的用品,這些廣告對於聽眾而言如同購物指南,大有助益;不過另一部分的廣告,則會讓消費者去購買他們未必真的需要,但是心裡卻會想要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名牌,甚至是社群媒體時代的認同感。
依照現在的遊戲規則,觀眾要在YouTube平台看完頻道出現的廣告影片或是最少看完30秒,頻道主才能分享廣告收益的55%。YouTube的廣告收入,涉及了演算法,不能直接以觀看數量來推算,想知道知名YouTuber的收入,可在influencer網站(https://tw.noxinfluencer.com)看到對於主要YouTuber收入的估計數據。
大致而論,在台灣每一萬次的廣告曝光,只有300元收入。從廣告曝光數與收入,可以得知「千次收益」(RPM),也就是廣告每一千次曝光的收入。要再次強調,RPM不能直接從流量推論,背後有平台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眾特質、地區、觀看時間長度等因素來計算。
收益與成本密不可分,尤其是網路時代的行銷非常重要,對行銷成本也要掌握:前面提到的千次收益的概念,跟廣告學常用的千人成本(CPM)概念是一體的兩面。
除了RPM與CPM之外,必須知道的網路經營與行銷的基本名詞以及概念還包括:CPC(Cost Per Click,每次點擊成本)、CPA(Cost Per Action,每次行動成本)、CPL(Cost Per Lead,客戶名單成本)、CPP(Cost Per Purchase,每次購買成本)、CPR(Cost Per Response,每次回應成本)、CPS(Cost Per Sales,每次銷售成本)、CPE(Cost Per Engagement,每次互動成本)、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售價)、觸達率(Reach)、互動數(Engagement)、以及跳出率(Bounce Rate)等等。
網路經營會經常用到的基本行銷概念與方式,還包括了搜尋引擎行銷(SEM)、搜尋引擎優化(SEO)、廣告(ADs)、橫幅圖片(Banner)、以及造勢活動(Campaign)。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照片為influencer網站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