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文化大學實習記者蔡余婕報導】身心障礙者在校園、職場、個人生活,面對的問題包括社交、學習障礙、職場霸凌,可能為他們的人生帶來限制,然而運動是一建立自信的管道,身障朋友們能從中得到成就感,進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次身心障礙運動代表隊選拔賽中,好手將脫穎而出代表台北市參加 111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身障運動員面臨的困難
關於身障者運動在社會上所遭遇到困境與難處,仍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理事長武而謨表示,我們對身心障礙的關心跟照顧相對少,他們在社會上是比較少數的族群,因為他們的能力各方面受限。比如買不到裝備、借不到場地、甚至找不到教練,身障選手遇到的各種阻礙也凸顯了大環境對於殘障運動的漠視。
對於身障運動者來說,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對他們卻可能是大問題,例如捷運月台的間距太寬、台階太高、關閉月台門的時間太快等狀況,都會這讓身障運動選手們他們獨立前往參賽時發生都是個問題,這些也凸顯了社會對殘障的疏忽,讓他們無法達到一定某種程度的基本需求。
家人與教練的支持陪伴
不同的障別對於運動選手來說也有各自不同的難處。從事游泳運動的選手董宜安有溝通方面的困難,描述抽象的情緒只會使用單字表達,因此教練教導需要格外有耐心。
身障代表游泳選手董宜安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游泳,一開始只是喜歡玩水,儘管一路上並不順遂。游泳的道路上,她的媽媽依舊從旁陪伴十幾年,有著家人和教練支持與訓練。
董宜安的媽媽 表示,她董宜安曾在2019年到澳洲參加國際賽,本想拿帕運的資格賽,但後因疫情與比賽無緣,期待未來資格賽能夠過關斬將至最高殿堂。
身障運動提升自我價值
董宜安同學的例子是校內培訓成功後到校外比賽的很好例子,受到身體限制的同學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有特別的體育課程。文大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副教授祁業榮表示,在文化大學有「體育自強班」這樣的小團體存在,幫助像是病弱、懷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同學,讓弱勢族群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與享受運動的快樂,使他們能鍛鍊健康的身體也能拓展社交。
運動讓屬於弱勢族群的他們,能夠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進而追求人生的目標與理想。當身障者的生活順利,社會將改變自身觀點,對他們另眼相看,是一種「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