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二

    【愛傳媒曾建華專欄】我小學四年級第一次進到長老會內壢教會之後,到現在為止沒離開過教會,或精確的說對基督的信仰尚稱堅定。
    之所以到教會,這得感謝我的小學同學,那時流行打乒乓球,我一則不會,二則一把球拍要25元我也沒錢買,就只有站在球桌邊看同學打。偶而有人累了想休息就會借我打兩球。
    但是因為沒太多機會練習,球一碰就飛了,讓對手十分不耐,故此,就沒人借我球拍打球了。同學給我取了一個外號叫「國手」,什麼意思大家可以自行解讀。
    有一位同村高我一屆的女生我還記得姓杜(名字忘了),有一天在路上告訴我說,內壢有一間教會可以去打桌球,還會有人教。要稍微說明一下,我住的眷村雖然也在內壢,但離內壢市區有一大段距離,從一個小學生的角度看是很遠的,走路得半個小時。但終究我還是邁開步伐第一次走進了內壢教會。
    那是一間很小的教會,但氣氛十分平靜溫馨,教會平時是沒人的,一張桌球檯就放在教會的正中央,陳宗心牧師一家人會把桌球檯當成辦公桌。師母有一個特殊的姓,鄂。叫鄂菊森師母,兩人都非常溫和待人非常地好。也會看到他們的兩個女兒陳杏蓁、陳靜聆,兩人一個大我一歲,一個小我一歲。後來這兩人都唸了文大音樂系,但奇怪的是我大學四年從未在校園中看過她們一次,一次都沒有。
    除了師母外,牧師和兩女的球技都很好,也都願意陪我打球,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因為我打的爛而有任何不耐。牧師還會不時指導我一些技巧,而那裡的球拍可不是25元的那種要高級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一年,我的球技愈發進步,後來我加入了校隊。
    小五時我就開始在內壢教會的主日學上課,每週日上午八點半上課,我要很早就從家裡出發走路到街上的教會上課。這個過程很自然,甚至可以說很平淡。老師內國語教會,但大堂的主日聚會是用台語,這可說是長老會的特點吧。但這對從小就說台語的我來講毫不困難。這可能也是我很習慣長老會的重要原因。
    我的老師姓游,同學有三、四個。除了牧師的兩個女兒外,還有王正廷、陳政旭等人。游老師的父親游枝全是教會的長老,老公姓鄭我們叫他鄭老師。她有一個弟弟游國堅那時讀建中高三,妹妹我忘了名字是我姊姊國中同班同學,後來考上景美。最小的妺妹叫游嬕卿。別問我為什麼記得,我只是沒忘記。
    讀國小的教會生活是很簡單的,就是每週日早上去上主日學,有時臨近中午人家要開飯了,牧師家就會添一雙筷子讓我解決一下午餐。或者游老師會帶我回游家吃飯,游家的兄姊自然也沒多說什麼。累了偶而也會睡在牧師的床上。那時覺得沒什麼,長大了才知道,牧師和教會內的長輩需要多大的包容,才會這樣對待一個非親非故的小孩子。
    還有一點比較敏感,這個長老會100%是閩南人組成,而我是外省小孩,也是唯一的外省人。當然,我的台語講的很溜溝通無礙,也讓我在那裡的舒適性很高。
     我在本文寫完後我的歷史癖發作,上網查了一下內壢長老會的歷史,找出了該教會的歷史,全文頗長,與我有關的重點如下:「1972五月得台灣神學院學生陳宗心先生繼續教會之牧養聖工並開始教會開拓初期披荊斬蕀之艱困路程。主後1977年十月十六日教會升格為自治堂會,同年十月卅一日陳宗心牧師就任為本會第一任牧師。」(節錄自2015.07.05 內壢基督長老教會45週年紀念文字)
    作者是林益田長老,這位長老在我小學的時候還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執事,似乎住在石門水庫員工宿舍區,小六時還去郊遊過。滄海桑田慶幸還能看到林大哥的文字,以補足我兒時的記憶,無誤。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