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楊秉儒》沒有PS的年代,如何合成影像?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有人在問,早期沒有電腦PS的年代,要如何合成影像?要如何修改照片?當然,直接在黑白底片上塗改,是一種作法,但是風險很高而且很難修得很細膩,一不小心就會毀掉整張底片。
    傳統底片(膠卷)攝影依靠的是化學感光成像,後期照片沖洗顯影主要靠暗房技術。暗房工作主要包括沖洗膠片和放印相紙。
    攝影在前期的拍攝過程,需要對焦距、光圈、快門(曝光時間),以及光線、佈景等要素進行精確控制,這些技術大部分現在仍在沿用。但後期的暗房技術則被現在的電腦影像處理技術所替代。
    暗房處理攝影影像的技術,主要是在相紙感光、放大影像和沖洗顯影這幾個環節上下功夫,主要有幾類方法:一是底片手工修補,比如去髒、補殘,黑白照片手工上色等;二是控制顯影程度與曬片曝光程度,主要用於糾正前期曝光過渡或曝光不足的問題;三是多次曝光技術;四是使用各種濾鏡。
    暗房技術需要豐富的經驗與熟練的操作技能,比現在電腦處理起來要麻煩許多。對於一般性的修片,比如去髒,是直接用手工操作的方法在底片上處理;比如曝光過度或不足,則主要通過控制放印相紙時的曝光時間加以糾正;對於彩色照片的偏色糾正,則使用濾色鏡。此外,在黑白底片時代,彩色照片是靠手工上色完成的。
    以上這些技術,還屬於暗房技術的基礎,對於攝影師或是暗房師傅來說,屬於基本功。而特效則屬於較為高端的技術了。
    比如用於圖像合成效果的,主要採用底片剪拼+多次曝光技術。所謂底片剪拼,並非直接用兩張底片裁剪拼接,而是分次在相紙上曬印需要組合的內容。
    比如從一張照片中想要刪掉其中的某個物體或人物,則在第一次曬印曝光時,用黑卡紙裁成相應形狀,在相紙相應部位作遮擋;之後再遮住其他部分,單獨將需要補曬的內容進行第二次曬印曝光。有時,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曝光次數。
    將人物或物體加入照片,也基本是這個辦法。但是這種影像創作模式,分次或多次曝光的秒數要掌握得恰到好處,要不然就會造成相紙過度曝光,整張作廢。
    現在的合成影像,為了使植入影像輪廓看上去更自然,可以使用PS的羽化命令。傳統暗房處理上則主要依靠調虛焦距,或者適當抖動遮蓋紙。這種技術,說來看似簡單,實則難度極大。不僅拼接的輪廓邊界需要通過各種處理手法,使之自然銜接,且每次的曝光都需要控制得十分精確,否則就會有明顯的拼接痕跡。
    不是經驗十分老道的暗房好手,是辦不到的。此外,有些特效,比如影像變形等,則需要在曬印鏡頭上加裝專門的濾鏡。
    其實,這些「疊印」、「套色」、「重複曝光」的創作方法,都是一種工藝基礎。舉凡「傳統暗房沖印」、「絹印」、「版畫套色印刷」等傳統工藝手法,都不脫離這些基本概念。只不過現在大家慣用電腦軟體代勞罷了。
    這些照片來自傳統底片時代,最知名的後期暗房技術大師——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杰利.尤斯曼為美國60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人們稱之為「影像的魔術師」、「黑白的冶金者」。 1965年尤斯曼提出「後視覺化」(post-visualization)影像觀,主要出自傳統的暗房技法,將不同底片上的影像疊合在一張畫面上,構成「純手工蒙太奇」的藝術圖像,在此中尤斯曼發現了影像「再創造」的神秘與驚奇。他的藝術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攝影從單純的照片到圖像概念的美學過渡。
    在數位時代還沒開啟之前,想要對照片進行像今天一樣的PS後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而尤斯曼暗房後期的工序也尤其複雜,他擅長於暗房特技製作,通過多架放大機將不同底片上的影像疊合在一張畫面上,其作品的題材將岩石、樹、人像和支離破碎的風景糅合在一起。從而產生象徵、變形、誇張、抽象的荒誕效果,以此來折射現代生活內在的本質。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杰利.尤斯曼作品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