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談「討愛不成反受辱」

photo by Sharon & Nikki McCutcheon on flickr

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慢慢表現出新的能力時往往得到父母的贊許。看著第一次蹣跚學步的小孩,父母總會興奮地說:好棒!漸漸地幼兒達成了了不起的成就像是第一次爬上椅子,也會興奮的說「媽媽你看」「爸爸你看」,期待再次得到父母讚許,重回舊日的幸福時光。

阿美小學畢業時把她所存的錢都領出來,買一條項鍊送給媽媽,她很興奮地請媽媽坐下來並且幫媽媽戴上項鍊,媽媽也很開心地讓阿美坐在腿上,抱著她,兩人幸福洋溢地相視而笑…..。我們希望能夠取悅所在乎的人,如果她們開心了,笑了,我們也會感到開心與安心。

我們把試圖取悅她人的行為或動機稱為「使乖」,使乖是為了讓對方開心,使乖者會從自己的狀態去設想如何讓對方開心,同時期待對方也能回報某些自己期待的回應。然而所給出去的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其次對方未必能給出使乖者想要的回應。所以使乖的結果不一定都能像上面的例子哪般美好。

小莉回想小時候很興奮拿著成績單告訴爸爸,我第一名耶!爸爸搖頭嘆口氣地回說:好是好,可惜你是女生!小莉黯然神傷之後,立志要向爸爸證明「女生比男生有用」。

阿明小時候知道媽媽很辛苦的持家,因為爸爸經常喝酒賭博晚歸,有時候也會聽到媽媽責怪爸爸之後引發兩人的口角衝突,阿明不捨媽媽也很氣爸爸。有一次夜裡他刻意忍著睡意熬夜等爸爸回來,爸爸一進門,他心想終於等到機會替媽媽出口氣了,就指著爸爸大聲罵說你不負責任,不顧家只顧喝酒,我瞧不起你。突然媽媽冒出來打阿明一個耳光,喝斥說:他是你爸爸,不可以用這種態度對他!說完兩個大人就一起離開了。留下阿明錯愕地愣在當場好久。

小孩想讓父母開心是很自然地,只是從小孩單純與天真的心智去揣摩大人的心思不免有落差。使乖不一定會成,有時可能被潑冷水或受傷,因為大人也在他的狀態中,不一定有能力去看見與如願地回應。在使乖落空的當下,小孩往往解讀成我不好,不被愛等自我否定的想法,就會讓傷害持續的影響,若能重新檢視自己使乖不成反受傷的事件,同意對方無法接住與回應我的使乖,也停止批判自己或許可以鬆開這些影響。


當然我們也帶著對父母使乖的模式在其他關係上,素玉主動幫先生買件襯衫,先生見到襯衫說不喜歡這樣的領子,素玉去店家換一件回來時,先生說不喜歡袖子的樣子,再換一件時,先生冷冷的說:我不需要買襯衫。素玉氣得說不再幫你買衣服了。


使乖者也往往在自己的狀態理,給出自己認為的好的與對的,而疏忽了去了解對方想要什麼。所以有些時候會覺得,怎麼做,怎麼錯。

使乖者大多數並未覺察到自己在使乖,他只是很自然的想取悅對方,其實,使乖者的動力在於對未來美好藍圖的憧憬,他以為藉由使乖可以邀請對方加入到他的幸福藍圖配合演出,如果我已經演的很賣力了,你也應該看見或給點掌聲,不然就會覺得很不平與不值得,甚至難過的是,努力跟辛苦白費了,因為幸福的藍圖破滅了。然後就會指責對方「都是你害的,為了你,我」。如果能夠有勇氣去面對真相是------我為自己的幸福藍圖而付出的,使乖就是要討愛,或許就可以停止受害者的心態。----摘錄自「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一書

靜心短文:討愛

人在挫折、困境時,有些人就會討關心、討安慰,討不到就很難過,討到就開心一下,如果一直在討,就會永遠陷在這個地方,因為在一直討愛的過程會強化原本的痛苦,痛苦的根會越扎越深。我很孤單難過,然後得到你的安慰,我好多了,可是下次同樣問題來時又會如此,一直要討、一直要討,你的意識就會有很深的想索討。


這是讓你無法走出痛苦的很大原因。幾年下來仍然是什麼都沒有。就會在此打轉,也會被這種要討的感覺,掌控整個生活,會輕易地因為別人一句話就難過、傷心。這是不究竟,可是為什麼會一直要討,一定有個根,如果可以到根源的話,這些感覺很自然就不見了,不需要任何努力。如果有學習靜心比較可以看見這些東西,才有可能向快樂的方向移動。---素珍老師




李宗燁老師

台大心研所畢 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現任:東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曾任:大學講師、銘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觀音線志工督導、實踐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著作: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生命史學

部落格: http://trongyeh.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