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愛的教育》令人流淚的背後故事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專欄】西元1866年,《愛的教育》在義大利甫出版,造成轟動,人手一本。今日多數義大利家庭仍廣泛流傳五本書,包括《愛的教育》、《聖經》、《神曲》、《木偶奇遇記》、《約婚夫婦》等。

除聖經外,皆為義大利文學家作品。其中《愛的教育》、《木偶奇遇記》反映義大利19世紀下半葉,社會、文化對教育的重視。而《愛的教育》則更清楚的描述義大利少國民教育藍圖:書籍大量隱射19世紀義大利各獨立公國謀求統一的困難,與在戰爭中建立兒童成為未來新國民的教育內涵。

另一方面,中國出版《愛的教育》也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時間。民國初年,教育家夏丏尊(1886─1946)閱讀日文版《愛的教育》,數度流淚,深受感動。再三琢磨後,將義大利原書名「心」(Coure)的少兒小說,命名為「愛的教育」,於1926年出版,意外將當時市面上各種翻譯/譯寫版本收編。直到當代,仍以夏丏尊翻譯與命名的《愛的教育》為主要中文版參照系統。

 

內容簡介

 《愛的教育》描述義大利小學三升四年級的男孩恩利科,和學校老師、同學、家庭成員間的生活故事。恩利科家中五人,父親經商、母親為家庭主婦,還有一位永遠溫柔包容的姐姐希薇亞、一個同校讀書的弟弟。故事以恩利科升上小學四年級生活為開始,九個月後學期結束、搬家為終,描述這九個月的生活故事。

班級裡還有各色各樣,不同經濟背景、社會地位的家庭,造就不同樣貌的孩子。如同當代班級學生常態分配一般,四年級重新編班後,恩利科班上有54位同學,每個家庭述說了一則則的故事:老師帕爾伯尼一年前喪母,孤身一人,把學校的孩子們當成自己家人關愛;同學中有永遠第一名的德羅西;恩利科最要好朋友、永遠微笑、高大與老成持重、衣服和褲子卻永遠太短的卡羅納;活潑開朗、照顧家庭、學業勤奮努力,父親是火柴商人並參與過獨立戰爭的柯列帝;鐵匠的小孩,父親常常喝酒家暴,衣服長度總不合穿的膽小同學波列科西;父親赴美(其實在坐牢),母親手臂生病但仍需賣菜維持家計的紅髮同學科羅西;還有幾位大反派孩子,如家裡有錢的少爺性格諾比斯,狡猾、臉皮厚、轉學而來的弗朗帝等。

因為反派孩子的挑釁或者霸凌,一個個班級事件發生,成為一件件多面向的教育示範,讓主角「我」與讀者「我」合為一體,感受每一個可能發生在你我班級的事件,歷歷在目,又告訴讀者「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以美、善、愛和真誠來圓滿處理。

至於「自我」的管理,最高指導原則是勤奮向學,而講求知識與勤勉學習的教育理念,背後隱含著當時義大利的歷史背景。

 故事結構以日記體進行,穿插家人書信或家國意識的每月故事。日記體讓我們得以透過主角小男孩眼光看到學校老師和同學一樁樁發生的事件,以及小男孩心中感受,這些內在檢視同時也是作家想要傳遞的普世價值。如對善意行為抱持感動、霸凌行為需要同學間的仗義勇為、自己內在善與惡掙扎的思考,如何將良善的心表現在行動力等教育目的。

然而,四年級的孩子仍然不一定有足夠智慧克服心理的「惡」,或者將「惡」轉「善」的反省付諸行動,這時,姊姊書信規勸與涵容、媽媽協助傷殘孩子善行的書信,成為指引孩子的方法。另一方面,生活總不是事事順遂,如同班上有各種經濟階層的孩子,日記中的「我」也因為父親經商,交易失敗與調職,必須離開現有熟悉舒適生活圈,以搬家來面對生活上即將來臨的挫折與新的試煉。

至於老師每月提供一篇義大利各行政區域(當時義大利領土尚未完全統一)少年的故事,內容包括戰爭、護家的義行故事,似乎傳遞了戰爭中少年行為的典範。例如,如何保家衛國,以及在戰爭與貧困下,獨立、堅持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較為一般人熟知的護家故事,應該是改編成動畫的《萬里尋母》。

 

戰爭與兒童

《愛的教育》故事時間設定在西元1880年10月到1881年7月的九個月,故事中提及同學科列帝的父親在十五年前(1886年)參加軍隊,直到現在成為賣火柴商人,不變的是對國家仍願意付出滿腔熱血。

故事提及的戰爭背景,和學校四年級老師每月提供的少年愛國故事,包括義大利各區域少年為國犧牲、維護國家尊嚴、傳遞軍令等故事似乎環環相扣。而這些故事與背景訊息,提供了戰爭中兒童少年行為模範以及成人對兒童少年的期待。

義大利早在羅馬帝國崩壞後,領土一直處在分裂狀態,由各小國分別治理或者由歐洲鄰近國家如奧地利、法國等協商瓜分。19世紀初,拿破崙曾經短暫統一義大利,1815年隨著拿破崙政權結束,義大利再次分裂。

然而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民族主義觀念興起,義大利各小國願意在民族國家觀念下統一,奧地利被認為是阻礙統一的最大力量。

《愛的教育》11月老師提供故事〈倫巴迪的小哨兵〉講述1859年解放倫巴迪戰爭,法國和義大利聯合對抗奧地利,戰爭中12歲的男孩為了協助義大利軍隊遼望奧軍動向,爬上白臘樹頂,最後被奧軍發現而被子彈打中掉落死亡的故事。

義大利於19世紀中期後,經歷三次革命及一系列戰爭,大致完成統一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就是說,整個19世紀,義大利幾乎都處在統一戰爭與民族主義的建構過程。也是作者寫作與出版《愛的教育》時期。

學者徐蘭君在《兒童與戰爭-國族、教育及大眾文化》中探討中國及東亞兒童在戰爭中的角色,並嘗試提供一些戰爭與兒童關係的思考方向。徐蘭君提出,在戰爭中,兒童往往也承擔著跟成人類似的抗戰責任,但是成人如何建構兒童在戰爭中集體經驗想像及對抗方式?兒童在戰爭中被要求做一名戰士,但是和成人的戰士角色不同,兒童戰士的角色內涵為何?以及在戰爭作為一種破壞,同時也是新的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改造,要重構一種什麼樣的新大眾文化?亂世時代,個人所面對的道德困境,兒童是否可以因為其年幼或者思想不成熟而避開此難題?在戰爭中,成人提供兒童教育不是背負槍彈,而是具備知識、信仰和意志。

如同《愛的教育》,在戰爭中除了賦予男孩更多的責任與教育,不斷重覆提醒孩子勤奮向學,其他關於義大利新公民的教育,包括現在的孩子及未來的大人,在戰爭中的角色或者在未來公民角色的期待上,以抒情的兒童少年文學,呈現可被接受的家國責任敘事。

也難怪,民國初年五四運動以青少年建立新國家,處在大時代的夏丏尊閱讀《愛的教育》而數度流淚;同時讓義大利人視為一種國民精神與爭取領土統一/國家獨立的血淚歷史見證,及統一後義大利新公民教育典範的代表小說。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教育部性別人才資料庫講師

 

照片拍攝:黃愛真。此版本為目川文化出版。

 

● 原文見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愛真老師的閱讀童心園」部落格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