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photosavvy on flickr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乖小孩」,不管是努力扮演好某種角色或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期望,往往就是為了討愛,有些人中其一生都在向父母討愛,又氣他們沒有看到我,有些人轉向配偶或職場討愛,然而如果繼續花力氣去鑽研如何讓他人更認同我、肯定我,終究難免要唱任賢齊的一首歌「心太軟」。若是能夠停下來,去注意「我怎麼了?我怎麼一直在討愛」就會有新的視野。
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時,就會發現討愛的背後是內心的匱乏與孤單。這份空虛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跟父母沒有心理上的連結,能夠跟我們的源頭有愛的交流,才能像樹木扎根大地一樣,獲得滋養與力量。其實親子間的本質就是愛,只是許多的觀念、傷害、習氣與家族能量等因素,障礙了原本的愛,目前我所知道以下幾種狀況會障礙子女與父母之間連結:
1. 評價與論斷,認為理想的父母應該如何…..,如媽媽不應該重男輕女。
2. 停留在過去的傷害,如被嚴厲的責打或忽視而心生怨懟。
3. 抗拒父母的命運,不忍他們受苦而成了她們的父母,卻又怨他們。
4. 困在家族能量的糾結中,例如,父親很怨恨祖父,孩子承接這股怨恨不接受父親。
5. 捲入父母的問題,如看到爸爸有外遇。所以同情媽媽,排斥爸爸。
對有些人而言,要能覺察與面對以上的障礙,確實並非容易之事,這個接受並不能是觀念上的說服,而是能夠發自內心的真誠才會有力量,所以必須經由學習與療癒,重新理解與釋放傷痛等等-----歷程,才能「接受」有時,這樣的歷程甚至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只要願意朝著這個方向移動就是和好的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原諒的概念這裡並不適用。因為它似乎仍有我對你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概念。原諒很容易只是認知上的說教就會導致內心更多衝突。藉由療癒,經歷了淚水與哭喊之後的釋懷,「接受」會自然而然就發生,就不會有原不原諒的問題。
儘管過程或許辛苦,但是修復跟父母的關係,回到孩子的位置,卻是我們一生重要的課題。因為跟父母的關係是一個人最原初的關係,其中的互動方式將會複製到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以及未來的關係,甚至是我們跟下一代的關係。例如:當我們強烈排斥父母的某些行為或特質,就會很怕自己身上有這些影子,結果必然看到這些影子而討厭自己。
靜心短文:
如果無法跟父母連結,跟自己也無法連結,跟伴侶也會無法連結,小孩也將無法跟我們連結, 我們不能夠從心裡面接納父母, 就會跟整個家族的源頭,泉源,能量,能力全部切斷,即使你跟家人還是一樣在一起,可是你的內在得不到力量,能量的滋養,因為你一開始就否定了父母,等於就否定了自己,也許他們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可是我們要把他們做過或沒做的事跟把我們生下來分別看待,最重要的是,父母給我們這個生命,我們敬重這個源頭。如果我們可以抱著一個恭敬、謙卑的心態,自然地敬重這個給予, 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將會有新的體驗。---素珍老師
《李宗燁老師》
台大心研所畢 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現任:東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曾任:大學講師、銘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觀音線志工督導、實踐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著作: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生命史學
部落格: http://trongyeh.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