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有研究者指出,台語淵遠流長,是古代殷商王朝的語言,後來商朝被周朝取代,商人被迫移居到福建廣東一帶,成為後來的百越人,他們的語言就是包括台語在內的閩南語。對於這種說法,近年來積極研究台灣史的前立法委員蔡正元指出,這是有一些研究者的主觀想像與推理,但絕不是事實。
撰寫《台灣島史記》蔡正元說,黃河中游從陝西、山西到河南,是中國漢族的起源地區,也是漢語系和漢文字的發源地,但是漢語系的變異從上古到今天,都還在不斷變異,連河南的伊洛河流域在不同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漢語。
對於台語、閩南語是繼承殷商及百越語的推論,蔡正元接受訪問時首先指出,現代研究很確定幾點:
1、漢代以前,河南的流通語言跟現代有很大差異,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都還不能完全確認當時的語言是什麼,所有的說法純屬猜測。
2、西晉的洛陽語言,現代人就比較瞭解了,因為這就是現代客家話的前身。但是現代客家話已經混有畬族的語言,跟西晉的洛陽話還是有相當的差異。
3、東晉以後的福建一帶,才出現了漢族移民,泉州話也是從東晉才出現。泉州話內的西晉洛陽話音,比起客家話少了很多,反而含有更高比例的當時的南京話。
4、中國各地的漢語都含有不同比例的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所以多少都能讀出詩經到唐詩的一些原有音韻,閩南語並不是其中最具有古漢語特色的語言,就算能讀出部份這些音韻,也不表示就有比較高的上古或中古漢語的語言成份。
5、閩南語的南方中古漢語的比重特別大,這或許可以用來證明跟「河洛」無關。反而是客家話含有北方的上古漢語的比重更大,也證明近似西晉洛陽話。
6、歷史上,在民國成立以前,從來沒有「河洛話」的說法,民國以後才出現這種說法。硬是把閩南語說成「河洛話」,這是某一些研究者的現代想像。
有研究者認為,閩南語是百越的語言,還說是殷商的後代到了百越而延續的語言。對此,蔡正元舉出例證來反駁,因為春秋時代的越語,到現在還可以查到當時越語歌的作品,可以確定不是漢語。蔡正元提供證據指出,「越人歌」和「越女歌」,被認為是中國楚辭第一個翻譯作品,古書記載有這些作品的意譯和音譯的呈現。音譯的百越語歌詞,近似壯侗語、甚至是阿美族語,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這段詞曲的越人發音,可參考影音連結:https://youtu.be/e4RbKN06Q_s。這是劉向《說苑》記載的音譯。蔡正元在考察的過程還發現,更有趣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都有歌詞意義很接近的民歌,對於民族研究很有興趣的日本人,對此「大作文章」,寫出很多有趣的論文。
蔡正元認為從歷史來看,漢武帝把福建的閩越族全部遷移至江淮而消失,福建成了荒野,僅剩山越的少數人口,很快被江西來的苗族取代,這些苗族就是現代的畬族。到了東晉時,漢族大量移民福建的泉漳人,時與畬族起衝突。直到明朝的南京兵部尙書王陽明強迫畬族遷入客家地區,也強迫漢化,畬語與客家話才互相融合,但仍以客家話為主體。這些事件與閩南語的發展無關。
有趣的是,吳語確定是漢語,越語反而不是漢語。越國王室可能有漢族血統,或是漢化的統治階級,但是ㄧ般的越人卻肯定不是漢族,也不說漢語。古代文獻有「百越」之說,因爲漢族當時搞不清楚這麼多南方民族就通稱爲「越」,就像漢族移民台灣,也搞不清楚台灣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原住民就通稱爲「番」。
蔡正元也分析指出,福州話可以證明是吳語和楚語的混合,但是閩南語卻不是,至於為何如此,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