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秉儒專欄】「閩南語」源遠流長,是漢晉時期的中原官話,是謂「河洛語」。西晉永嘉五年(西元311年),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
及後,西晉於西元316年滅亡,是為「永嘉之亂」;此一戰亂造成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河洛語」就此傳入福建地區,成為今日「閩南語」的由來之一。
要再細分「閩南語」的形成由來,依照學者專家的研究,約略概分如下:
早期:秦滅六國後,始皇派屠睢攻打越人。為便於為運送征服嶺南所需之軍隊和物資,命史祿修靈渠,屯兵南海郡揭陽,其兵士多為宋魏降卒。首先帶來了源自於商語的宋魏地區語言。
泉州話的形成:因漢末三國時代,吳國入閩設立建安郡,使福建地區除原有百越部落的語言以外,另外也帶來了一部分的吳越楚地漢語語言。而來自中原的移民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亂」,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有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邱何胡)避難到此,帶來了當時的古漢語「河洛語」。(例:有身、新婦、斟酌、鼎、箸、失禮),初步形成了日後的「泉州話」。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上古音(西元三世紀時期,中原的語言),為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早於文讀音。
漳州話的形成: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閩南蠻獠土著因土地與徭賦發生動亂,唐高宗儀鳳年間(約西元677年),朝廷命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陳政爲朝議大夫兼嶺南行軍總管前往鎮撫。
據《穎川開漳族譜》載,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亂平後,陳政之子陳元光上疏請求在閩南增設漳州。
唐睿宗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准奏,並任陳元光爲首任刺史。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爲「開漳聖王」,各地建祠膜拜紀念。唐僖宗中和年間(西元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
此兩次軍事行動所伴隨的移民,帶來了西元七世紀時期的中原之中古音,經過演變後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腔」之基礎。
西元1907年,日本學者小川尚義已有「南部福建話」的說法,並把南部福建話分為為漳州、泉州、廈門三個類別。亦說明臺灣島上的「南部福建話」主要通行漳州話與泉州話。
由於在西元1930年代以後,西方語言調查的社會科學技術才由留學生引進中國,開始調查中國大陸各地之語言,「閩南語」一詞大約在西元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在此之前,約在20世紀初,被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總督府即以「臺灣話」或臺語稱呼之。當時的新加坡華人地區即以「福建話」稱呼之。
臺灣漢人主要移民自中國福建南部,其中又以泉州裔與漳州裔佔絕大多數,另包含少數潮州裔(已被漳泉裔同化),泉州、漳州的閩南語口音,在臺灣出現相當程度的融合,是為「臺灣話」,又稱「臺語」,屬於閩南語閩臺片。
從文獻上來看,「臺語」、「臺灣話」的名稱最遲於清末即已出現,目前所知,「臺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而「臺灣話」最早出現的文獻則是1874年《李文忠公選集》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附:『所有東洋興兵打臺灣生番地方之事,連日議論紛紛,頃由長崎信來,知日本派柄川宮(柄川名,宮即親王也)總督其事,李仙德參議。李即去年隨副島來過,本美國人,曾任福建領事,會說臺灣話。』
臺灣日據時代,日本的臺灣總督府將最多臺灣人(日本統治臺灣後,先征服西半部,之後陸續擊敗東半部原住民部落,並取得全島統治權,此時東半部原住民才併入臺灣)使用的語言定義為「臺灣話」。
而「早期臺灣話」指未接受西洋、東洋(日本)和南洋等影響以前的「臺灣話」,兼指漳、泉、潮等閩南話。不過,實際上日本語出版物是以「臺灣語」表記,非「臺灣話」,如小川尚義以總督府名義所著《臺日大字典》等著作。
但「臺灣語」不符合一般人語音習慣,二戰後直至今日,民間臺灣人多數是以「臺灣話」(白話字:"Tâi-oân-ōe";臺羅:Tâi-uân-uē)或「臺語」(臺羅:Tâi-gí/gú/gír)稱呼此語。連雅堂於1929年在《臺灣民報》第288號發表〈臺語整理之頭緒〉一文(後收錄在《臺灣語典》自序)中就出現了「臺語」、「臺灣語」、「臺灣之語」之名稱。
打個比方吧!「眾所周知,台北人的便當跟臺灣、大陸、日本都不一樣;台北人的便當是融合了來自國外的青花椰菜、水煮雞胸肉、本地的一小塊地瓜跟一些水煮高麗菜配上紫米裝在有透明上蓋的圓形牛皮紙盒裡,跟台北以外在白紙盒內裝入油炸排骨、三色豆跟白飯的便當是不一樣的,因此我主張台北獨立建國,台北人是驕傲的民族,不是臺灣的附庸!」
所以呢,一切圍繞閩南語、臺語、人種、文化,過不過除夕、端午、中元、中秋的統獨議題就是這麼腦殘無聊,建議大家看透無意義吵架的本質,不用跟著所謂的覺醒青年們一起糾結在這種無意義的話題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